指導教授諸葛士 研究生張曉筠
朝揚科技大學 設計研究所 民國98年1月17日
本論文中提到包裝的出現是因為商業化的發展,人越來越借由「視覺」層面來認識東西,導致現在各式各樣的包裝設計琳瑯滿目,現在人也圖於自我的方便,自行帶容器的行為也日漸低落,買東西時塑膠袋也是一個用過一個,業者也愈覺得精緻的新穎包裝才能贏得消費者的心,因為這樣的關係,造成現在社會的另一種環保問題,論文一開始說到中國傳統的包裝,都沒有再利用的回收概念,常常為了中國人重禮數等觀念一層包過一層;而現代的包裝設計則是過於包裝精美、過於浪費資源、垃圾污染等嚴重問題。作者透過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分析,再第一章的部分明確點出研究的背景、動機等....主要的探討議題,以延伸以下內容。
第二章至第五章以綠色設計為重點,延伸第一章所說到的過於精美、浪費的包裝,針對環保議題提出相對策略,利用現在相當熱門的綠色設計,3R減量(Reduce)再利用(Resue)再生(Recycle),文中深入解釋3R的發展歷史與核心概念,其後作者找出許多文獻記載中的歷史案例,試圖從歷史的角度,食、衣、住、行、育、樂中找出是否有綠色設計概念的蹤跡,如:再以前的傳統社會常用竹、葉、藤等天然物質來包裝東西,不像現在大部分都是塑膠化學物質,並搭配照、圖片的說明,讓讀者一目了然,論文中也告訴我們該如何利用綠色設計的概念,來改善現代人的包裝設計。最後第六、七章作者提出一套他根據之前的研究報告所設計出的作品,根據3R減量(Reduce)再利用(Resue)再生(Recycle)分別提出設計作品,作品中利用到非常多天然的材料如:紙、竹、葉等,就本小組這次的畢業主題花嫁,我覺得就可以使用論文中所說的設計概念,做為之後草圖發想的一個點。
參考資料
于潤琦,2003,《文人筆下的舊京風情》,中國文聯出版。
林品章,2000,《視覺傳達設計理論與實踐》,全華出版。
林海音,1999,《城南舊事》,格林文化。
金子修也;藝風堂編輯部編譯,2000,《包裝設計》,藝風堂出版社。
施耐庵,1999,《水滸傳》,志揚出版。
抱甕老人,1998,《今古奇觀》,志揚出版。
笑笑生,1984,《金瓶梅》,文化出版。
宮崎清主編,2005,《日本編織文化亞太編織藝術中日編織工藝交流展》,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翁徐得、宮崎清編著,2001,《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力》,台灣省手工藝業研究所。
高豐,2006,《中國設計史》,積木出版。
曹方編著,2005,《包裝設計實》務,江蘇美術出版。
張光民主編,1995,《綠色設計》,外貿協會。
曾漢壽,2004,《綠色設計包裝》,台灣包裝工藝雜誌社。
新形象出版公司編輯部,2000,《包裝設計線面》,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新形象出版公司編輯部,2001,《節慶禮品包裝》,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王心怡,2003,整合消費者觀點之綠色產品包裝設計評量模式,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宏毅,2003,包裝設計策略之探討與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彥伶,2004,綠色產品包裝視覺設計與消費行者購買行為關係之研究-以綠色洗衣清潔劑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黄嘉儀,2003,綠色包裝設計較學規劃之探討,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偉發,2005,仿生包裝之造型意象研究以台日1990-2004年之包裝作品為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視覺傳達組碩士論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