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侯啟全、國立雲林科大工業設計研究所
________以下心得__________
研究生侯啟全在此論文中主要的焦點放在傳統木榫接法上,第一段則提出台灣木製家具近期所面臨到的問題,因為在1989年後,全球環保意識的抬頭,使得各國原木料取得變為困難與成本的提高,讓台灣木造行業,包涵木製家具業連帶遭受影響,產銷日趨下滑。而為何會選擇榫接技法作為設計的重心,在此論文第一段的尾端也有稍微提到,各國的家具行業特色在二次大戰後,理性主義的極簡風格渲染之下家具型態轉為「精小」,也便於拆解和運輸。在當時出現有名的「魔術方式」,魔術方式的概念就是沒有釘子、螺絲與黏著劑的完美組合,個人也認為,台灣古老的接榫技法,非常符合後現代主義的「講求傳統」與「完美接合」的設計趨勢。
而作者第二段也明確點出了,框架式結構家具(榫接式家具)比起一般版接式家具(螺絲、釘槍接合)較為容易拆卸與組裝,作者希望能夠以卡榫高重組和高拆解的特性,來有效解決現代家具最重視的功能結構和所占空間的問題。
在大英百科所提出對榫接的定義為:接頭的目的是將兩個構件固定在一起,而盡可能的牢固而不會露出接頭。榫接合則為將一個零件的加工榫頭或接頭,嵌入一個榫眼或榫槽的意思。所以簡單來講,榫接乃一凸一凹的組合,凸者稱為榫頭;凹者則稱為榫孔(槽)。
中國榫接法從七千年前的河姆度文化就發現過,但作者從中挑選出大、小木作榫接與難度技巧高的「魯班鎖」榫接形式為設計方向。大木作為宋朝宮廷木造建築所使用的榫接技法,小木就是細木工在用的榫接技法。魯班鎖比較有趣,他的典故就是春秋時期的工匠魯班,為了測驗自己兒子的智力,以六條木條製作一個可開可闔的機關玩具給它兒子玩,讓他試著打開,沒想到他兒子努力了一夜才把它打開,而這種鎖也因為太難打開,也被稱作「孔明鎖」。
其實榫接的學問也相當大,內文第二章第四節就開始分析,木材的比重、木紋方向與接合強度的關係,其影響的條件有:木料含水率、嵌合度、膠合因數、榫頭尺寸…等等,光是嵌合度就密密麻麻了分成好幾個係數,但是作者也在後面放上了他吸收這些資料後,整理出來的重點。而這些重點則對以後的榫接工藝有相當大的幫助,因為作者綜合的結論都是排除了無須太講究的細節,而「增加榫頭、榫孔長度以增強支撐強度」等要點清楚的講出來設計榫接家具的改良和增強的方法。

參考資料點圖會更清楚0.0
回覆刪除各位同學老師,這篇論文心得偏向於我往後畢業製作的方向,如果沒有意外,將來論文心得應該都多為實木家具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