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論文心得─癒療系商品之消費者體驗研究

癒療系商品之消費者體驗研究

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
研究生:饒婉平
指導教授:高凱寧


延續上一篇辦公室玩具設計,這次參考以消費者體驗癒療系商品之觀點做為研究的論文,更深入了解消費者的為何購買此類商品原因,做為之後參考。

一開始,作者指出由於現代生活水平的提昇,以往消費者購買商品較偏重於產品的實用導向,如今消費者除了商品本身必須具備實用性外,更著重於產品情感要素等附加價值,消費者不僅以品牌來宣是個人的形象標記與強調個人風格品味,忙碌生活壓力下的消費者更期望透過產品本身的情感價值而達到撫慰心靈之功效,因此,情感需求的附加價值比產品功能好壞更能影響消費者最終的購買決策。

在英國有項調查發現,80%的消費者認為體驗行銷更為個人化,此外消費者也表示希望在購買商品的同時,可以擁有更多與商品互動的機會,例如:觸摸、嗅聞及聆聽等。

第二章則列出更多觀點來佐證第一章的看法,提出情感和情緒對於日常決策的重要性;張重昭(1998)提出商品購買決策中,商品層面的情感滿足其產品的附加價值,比產品功能性之優良與否更能影響消費者最終的購買決策。聯合行銷公司也列出十四項潛在的正當消費理由,包括「取悅自己」、「教育意義」「滿足情感」、「娛樂休閒」、「放鬆自我」、「美化家庭或自身」、「替換限有物品」、「計劃性購物」、「釋放壓力」、「個人興趣」、「犒賞自己」及「社會地位」等,然而「提升生活品質」被歸類為消費者最主要之消費動機。油古遵在1989年消費主權一書也提到消費者藉由消費而獲得心理上及生理上之滿足,進而產生幸福之感受,稱之為「豐足」。

感性工學,在1986年由日本馬自達汽車公司的社長─山本建所提出,也稱之為情緒工學,在1910年由長町三生提出,是一種以人類需求導向之科學。設計必須將消費者對於產品之感覺和意象融入設計的元素中,主要目的乃藉由產品達成消費者心理及生理之滿足感,其中的設計元素包括造形、色彩、材質尺寸等因素。二十世紀前半段國美術學院所發動之「城市美化運動」中提到,「光」在設計中扮演著許多重要角色,「光」將會使人聯想到人類心靈,因此「光」對於情感與文化上是有相對的影響力,而光為人類情感滿足的重要元素。

而作者針對現有的癒療系商品對受測者進行分析結果如下,消費者購買因素皆來自於商品可愛的感覺及特別的設計樣式,未擁有癒療系商品的消費者以商品的外觀設計及功能特性為購買因素,而已擁有的消費者則以能給與互動體驗之商品有較佳的喜好程度。在造型外觀上平均較能接受自然系及中性之風格作為外觀造型的設計方向。

綜合兩篇論文發現,消費者對於能給與互動體驗之商品有較高的購買慾望,其次是造形設計上以間單但具有設計感為較高的購買因素。而個人最喜歡本論文提到的「豐足」一詞,它充分的說明之後設計的重點─「為了讓消費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獲得滿足,進而產生幸福之感受」。


參考文獻
  1. 丁永祥(2006)。最感性的商業行為:矞涼戲偶像大剖析。行銷知識庫第249期。
  2. 大紀元(2005)。抗壓、抗無聊專用(記者伍恆毅)。台北:台灣大紀元。
  3. 吳來靜(2003)。以體驗行銷觀點探討消費者對氣氛之體驗及構成線索。國立嘉義大學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 李怡璇(2005)。文化主題商品體驗行銷效果之研究─以幾米主題商品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 周君瑞(2001)。複合感性意像之塑造─以造型特徵為基礎。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所碩士論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