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論文心得─辦公室玩具之研究


辦公室玩具之研究
研究生:王鄉誠 指導老師:李傳房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研究所

這次參考的論文與之前所提案的企劃書背景有相似之處,都是想透過某種管道來轉移或發洩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而這篇論文主要探討辦公室族群希望透過某種管道來宣洩職場上的壓力,而壓力無形中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憂鬱寂寞的人數有逐漸攀升的現象,也因為社會的快速變化以及科技的不斷提升,人們往往無法及時適應期變化所帶來的改變,壓力無形當中也增加許多,究竟什麼樣的因素使得玩具風潮與辦公室族群相結合,分析成年人為何對玩具產生濃厚的興趣,甚至收集或把玩玩具等...,而當「辦公室」聚有工作場所意義的名詞與「玩具」進行結合時,對使用者的生理或心理是否有更深層的意義,也因此本文將探討如何在工作環境下找到適當的休閒與喘息空間。

第一章即點出原因是因為現代人長時間的工作時數及繁重的工作壓力讓人們對工作感到無力與厭倦,而過去許多辦公室族群會在按公事裡種植盆栽或養殖魚類,但由於兩者必須花時間來照顧與經營,當盆栽植物枯萎或養殖的魚死去時反而會產生負面的效果,因此現在改以擺放玩具於辦公室裡,其中玩具廠商也開始針對此類族群推出相關產品,例如Tomy搖頭點頭娃娃等,其產品都強調能紓解壓力、提高工作效率,也因此蔓延潛進辦公室環境。

Tomy點頭娃娃

第二章則歸納出三階段,第一階段對玩具做更進一步的分析、第二階段探討辦公室族群的工作型態,轉而在第三階段了解成年人對玩具的需求與辦公室玩具之相關研究。

原來玩具原本是給成人使用的,直到19世紀後,“玩具”一詞才被兒童當玩物使用。現存最早的中國玩具是新石器時代的陶泥類玩偶,從玩偶過度到玩具,其過程表現的是人於謙誠祭祀外的一種遊戲態度。由此可見,玩具的發展與當時社會文化及科技技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作者將玩具可分為:
1. 構造式玩具─如木積、樂高等。
2. 玩偶、動物及縮小物─如玩具熊、公仔等。
3. 交通玩具─為時寄物品的縮小版,例玩具車、模型飛機等。
4. 思索玩具─魔術方塊等。
5. 運動類型玩具─陀螺、跳繩、飛盤、溜溜球等。
6. 收集性玩具─某廠商出的玩具或者聚有該國特色之玩具等,如芭比娃娃。


第三章則更深入調查辦公室族群對辦公室玩具之認知、擺放目的、缺點、擺放位置,了解辦公室族群對辦公室玩具種類的偏好,設計一系列的問卷調查,受測對象以成人年輕族群為主。

作者研究發現辦公室族群對於玩具的認知以「為發揮創造的工具」為最高。擺放於辦公室的目的以「裝飾環境、展現個人特色」為主。擺放位置則以「桌上」最高。缺點在於辦公室族群認為玩具之實用性乃偏低,是需要加強的部分。

此論文文章循序漸進,由其以問卷調查及其結果分析讓人有一目了然之感,問卷裡面設計的問題也一針見血,不像之前做色產計劃的問卷有讓受測者不懂或不了解的困擾。這對日後做問卷調查有非常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林盟傑(2004),「文化變遷的布袋戲玩具變貌」,碩士論文。
2. 賀慧玲(1989),「幼兒玩具選擇偏好研究」,碩士論文。
3. 許逸弘(2005),「辦公室玩具之需求」中華民國設計學會2005年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169~174頁。
4. 吳向前(2002),「看見未來辦公室」,數位時代雙週,第42期。
5. 周健(2000),「中外民間玩具斷想─外國民間玩具集編后」,第三期,頁44~4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