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論文心得:產品造形引發象徵性意象之研究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研究生:盧彥年 指導教授:蕭坤安
因為我們這次的主題是有關產品包裝設計,而主題又設定在一生之中重要的婚姻,因此產品外觀的造型設計與產品內容所要表達的意涵顯得格外的重要,也因此這次參閱了這篇”探討產品造形引發象徵性意象之研究”的論文,藉由此篇論文之研究理解設計產品外觀造型與內顯意涵之間的相互關係與重要性。
本篇作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透過訊息的傳播與符號學上這兩大理論的基礎,來實驗並分析設計者在表達象徵性意象上是如何透過人造物做表達,而使用者又是如何解讀人造物上的象徵性意象,簡單來說設計師將產品當作傳播訊息的媒介,在設計的同時運用了象徵性或隱喻性的符碼,而消費者(使用者)即是產品訊息的解碼人,如果設計師能讓消費者清楚的了解產品所表達的象徵性意涵,便是一項好的設計,而怎樣的符碼與訊息在設計者與消費者之間能成為良好的溝通管道,正是此篇研究案的具體目標。
在研究進行前作者先說明了現今設計的型態及走向,他提到就產品本質與人類生活互動的發展來看,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已經成簡單的功能性考量提升至個人喜歡的產品及具有特色或趣味性的產品,在此趨勢下產品設計的重心演變過程---從機能主義的原則→符合人因工程的造型→親人性設計(個人電腦興起)→趣味造型→新奇造型,而進入21世紀數位科技的世界,轉為以「人性」為本的設計,即為所謂的感性造型等強調以情感表達為導向的設計方向,因此探討產品所承載的設計內涵與表達方法,即為現今每位設計師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作者第一階段先進行文獻探討,透過了解符號學以及傳播理論進而理出研究分析的方法。由文獻探討可以把產品象徵性意涵類比成符號的訊息傳遞,且產品所要表達的意象可以由心理的認知明確化。而感性工程正是應用了語言和心理認知空間來解說符號與產品外觀造形間的關係,作者再輔以語言上的解釋來加以印證,是種有效的方法提供設計者正確的了解並應用設計時所操作的象徵性元素。
研究方法方面為透過集群的分析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刺激物與形容詞,將其製作成語意差異量表問卷,透過問卷調查得來的資料應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獲得影響受測者判斷產品造形所傳達出象徵性意涵的主要因子為何。
第二階段則是了解象徵性的特徵因子,透過產品象徵性意象的程度與外顯意涵及內涵意旨做探討,此研究最後驗證了產品象徵性意象的表達與操作確實能幫助設計師創造更多具吸引力之產品,因此若能以產品象徵性意象之提升而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喜好程度,相信對產品的附加價值就會提高。
如果認真的去探討現今的設計走向,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產品訴求能帶給使用者情感上的寄託,不管是幽默的、有趣的、溫馨的、負面的、撫慰的…產品可以呈現需多不同的故事、意涵與寓意。這些皆為設計師想要傳遞的設計情感,而將此情感投射在消費者身上,消費者以不同面向的表達提供設計者進行設計產品更進一步的設計探討,如此的循環源源不絕,人們也希望透過創新的產品設計提升生活的品質,增加生活中的樂趣。
參考資料
林崇宏(民87)。產品造形記號理論應用之研究。東海學報,39, 11-25。
林銘煌(民89)。產品造形中的符號與符碼。設計學報,2,73-81
黃心湘。(民93)。台灣本土泡麵包裝之意象研究。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呂昭慧。(民83)。電腦中文字體之意象調查與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凱仁。(民85)。吉祥物造形認知之研究---以運動會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士勳。(民86)。應用影像摻合在多向度認知空間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景淇、陳咨均。(民90)。化妝品購物袋之包裝意象研究。印藝學報,4,160-169。
陳俊宏、姚村雄。(民90)。品牌文字造型變化對於消費者熟悉商品包裝之意象與識別效果影響研究。商業設計學報,5,19-28。
林寶蓮。(民91)。造形之視覺與觸覺意象研究─以塑膠容器形態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聖岳。(民92)。產品造形與企業形象的相互關係研究-以行動電話為例,華梵大學設計研究所。
翁註重。(民82)。產品語意的認知空間架構與向度討論─多向度評量法應用在「產品語意學」的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榮泰(民94)。人性科技․感性設計․文化創意。藝術欣賞,5,98-103。
孫全文、陳其澎(民78)。因子分析法建築與記號 。台北市:明文書局。
班哈德布德克(民85)。工業設計-產品造形的歷史、理論及實務。(胡佑宗譯)。台北:亞太圖書。
簡淑如(民94)。Foresight前瞻設計研究-前瞻設計研究方法手冊與議題探討。台北市: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何明泉、蔡子瑋。(民84)。產品意象語言研究-以本土意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宏銘、陳俊宏。(民87)。包裝插圖之風格改變對包裝意象之影響—以市售泡麵及調理包之包裝為例。基礎造形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9-114。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論文心得:台灣木製家具產業設計策略之研究
研究生:王靜亭 指導教授:何明泉、陳國祥
這個研究案整體來講,是研究當代各相關公司對木製家具產品在進行設計與行銷兩個部份的考量,分別含有什麼相同的因素與不同的策略來搶攻台灣家具市場,擄獲消費者的心。
此研究研究方法,是先制定收集家具產業的設計目的來作為他們研究的範圍,從每個不同的公司所定下的產品方向或著是產品形象作為研究資料來作為分析項目,等到資料蒐集齊全再去公司進行實地訪談,最後從訪談的結果來由這個研究生自己篩選優良公司的經營策略。
他的研究方法分別以「個案研究法」、「實地參與觀察法」兩個方法進行研究。
1)個案研究法的優點為-無法取得大量的樣本時,還是可以根據單一的資料進行研究報告,也能
深入的探討而非僅是表面資料。缺點則是當深入接觸後有可能會造成無法客觀面對受訪者,而
造成資料有偏頗。
2)實地參與觀察法的優點為-可以對所收集資料做客觀分析,也較有組織性。
在進行實地觀察後,總結出四點在木製家具所面臨的逆境下,被各家產業所重視的解決方法:
1)多樣化策略:為提供消費者的需求,畢需要有系列性商品,以及「材質多樣化」、「產品多樣
化」、「服務多樣化」三種特性。性質多樣化意指降低實木家具實木使用量,改為生物纖維廢
料回收利用之製品替代,響應以環保材質製作。產品多樣化指的是單一產品同時擁有多項功能,例如能當作梯子的椅子等等。服務多樣化則是利用專業技能提供顧客更多的服務功能,例如IKEA提供顧客的選購單,讓公司人員能幫你打造想要的居家風格。
2)魅力形象策略:讓公司品牌創造企業價值,提昇品牌精緻度,打造顧客品牌認知。
3)科計化策略:引進新型科技技術,將纖維廢料等廢材結合轉變為新型膠合劑,或提昇木材對
潮濕及防火程度。
4)製程技術創新策略:早期許多產業都是以人做代工,但現在則改以機械較多,為的是減少工
時,提昇品質或產值。
綜觀以上此研究案總結出來的特點,讓我覺得,時代在變化真的非常迅速,此為民國91年的碩士論文,在當時或許木製家具需要配合那個時代的需求,但在現在,整體都是實木製程家具才更顯產品的珍貴,而且現在要提昇公司魅力形象,靠的是精緻的設計感與非量產,所以為了量產的機械化制度反而不能體顯出產品的珍貴,在現代也非常重視工匠的手工質感。所以做設計的,真的要能察覺市場的趨勢,因為真的轉變的太快了。
論文心得 混合材質在視觸覺上之差異性研究
大葉大學 設計研究所
研究生 張文裕
指導老師 吳振岳
這次參考了本篇文章內容是對於產品外觀視覺上的質感與觸感可以左右消費者的抉擇。文章以產品廣泛使用的材質作為幾組實驗樣本,以觸覺、視覺與視觸覺三個角度深入探討,了解混合材質於這三種知覺上的差異性,配合所選取的混合材質,差異法,進行視覺、觸覺、視觸覺的感知評量,發現視覺模擬視觸覺的方法取決於混合材質表面溫度與平滑度在生活品質逐漸提高,對於我們次這所要做的產品表面的觸感與質感上面有參考方向。
現在是一個強調觸覺體驗的時代,由感官的實際體驗來決定消費族群對於產品的感覺,近年來強調質感變化的手感產品,更意味著觸感的重要,藉由實際觸摸能帶給消費者心靈的感受,觸覺與感性意象之間的關係是密切的。對於造形要素,包括單位造形、形狀大小、排列方式、與凹凸形式。內容研究觸覺搭配兩種感官刺激的先後順序不同對產品態度之影響,知道先看再摸且為觸感好,消費者對產品的態度最佳;視覺搭配兩種感官刺激的先後順序不同對產品態度之影響無差異。消費者感官中的觸覺與視覺對消費者產品態度有顯著影響,但只要觸覺與視覺其中一個感受為佳,消費者對此產品之態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產品的形態與材質特徵意象,探討視覺、觸覺及視觸覺複合感官對產品意象認知差異及互相影響。以視覺評價產品形態意象時,以產品主體形態影響最大,其他因素的影響則沒有明顯的差異。視覺對視觸覺複合感官知覺有支配性,且對觸覺有替代性。但是在應用層面,日常生活中對產品意象的感受較依賴視覺,也說明了在一般情況下感受產品意象時,以視覺替代複合感官知覺的可行性。
參考資料
1.廖敏如,2001,塑膠材質透明度在產品感知設計應用之探討,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
2.柯超茗,1997,材料視覺與觸覺質感意象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
3.柯超茗,1997,產品材質意象的研究,第二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
4.蔡承諭,2004,視、觸覺之形態與材質對產品意象影響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
5.呂明泉,2002,視覺與觸覺意象差異研究-塑膠咬花,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6.馬永川,1998,產品意象語彙與造型呈現對應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
7.黃崇彬,1998,日本感性工學發展近況與其在遠隔控制介面上應用的可能性,中日設計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8.林加雯,1998,「材質質感之視覺意象類型與構成基礎初探」,第三屆設計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南,中華民國設計學會
9.陳采青,2001,質感之象徵意象在視覺傳達設計創作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10.設計材料,林振陽‧黃世輝 編著,六合出版社,1997,P.2-8
論文心得─公園休閒遊憩者設施使用需求與滿意度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研究生:呂慧中 指導教授:鄭志富
針對上次開會討論結果,在老師和同學的建議下,報告裡公園空間休憩公園內設施使用型態等資料較為不足,於是參考了此篇論文,內容主要以花蓮縣立運動公園為例,探討其公園內場地使用率偏低,任其閒置、荒廢等問題,作者希望透過這項研究期望能改善此問題。 首先作者點出休閒運動對於近代人類的生活重要性,因為人們的生活型態逐漸改變,緊湊的生活與工作壓力剝奪了人們身體活動之機會,間接危害了人體健康,使疾病發生率更為提高,於是政府開始提倡全民運動風氣、國民健康體能與運動健身之觀念,讓休閒運動成為國民生活的一部分。其中公園的規劃與設施的設計影響了公園使用率與使用滿意度,作者希望以設施本身需求為主,對照使用者實際使用所面臨之問題,做為經營者在未來規畫之參考,有利開闊營運商機及加強國人休閒運動之發展。
其後他對「休閒遊憩」、「運動公園」、「公園設施需求」、「設施使用滿意度」做定義解釋,像是休閒遊憩會受使用頻率、時段、友伴、交通工具影響等...,作者也清楚描述了花蓮縣立運動公園目前的現況,而作者也對公園內設施使用需求做詳細研究,設施規劃依環境、空間、使用者之需求做設計,故設計者必須依使用者的使用情形去設置設施,設置的位置也要隨著使用者的需求而改變以增加空間吸引力,而公園設施需求以「安全性」、「氣氛吸引力」、「美感吸引力」、「空間吸引力」、「設備舒適感」、「擁有感」做為區分,又以「安全性」需求最受重視。根據作者的研究得知公園休憩者認為環境設施品質的維護很重要,包括環境清潔、夜間照明設施、飲水設備等,都可能成為使用頻率減少之主要因素。這讓我從中得知若要設計公園內座椅設施,必須考慮上述問題,藉此提高公園內的設施使用率。
小小的公園設施有著大大的學問,不單只要考慮外觀設計,連帶周遭環境、使用者的便利性及需求度都在設計範圍內,事前的準備工作及問卷調查分析便顯得更為重要,才能使作品品質提升...加油!!!!!!
ps.我覺得他的研究流程表達清楚,一目了然
參考文獻
1.于正倫(1995) 城市環境藝術 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2.方美玉(2006)斗六運動公園休閒設施需求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3.毛漢新(1999)都市公園水景設施之使用後評估─以台北市中山與中正公園為例 東海大學
4.水心蓓(2006)公園休閒遊憩者對硬體設施使用滿意度研究─以大安森林公園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
5.王宗年(1992)建築空間藝術及技術 台北斯坦出版有限公司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參觀工廠了哦
這次是我們第一次安排工廠參觀 暑假期間 時間允許的話 我們可以盡量安排
所有參觀的地點 以工業技術研究院 所公告的 工廠為主
因為是第一次 所以我們就選近一點的 彪琥鞋業 吧
這家工場 已經作鞋子有30多年了 一直堅持自行研發 在地製作 雇用本地人
是一家很有心的台灣鞋廠 最近才剛剛通過 觀光工廠評鑑認定
而且就在 民族路上 所以我們選先這邊吧 基本上 一趟下來 1.5個小時應該OK了
聽說陳菊市長也跑去看了說
目前需要討論的是 何時出發? 基本上 我的時間是 周一二三四 都可以 下午會更好
各位 發的聲吧 最後請小慧總結時間
對了 賴老師也想找他們組跟我們一起去 所以我們先討論出兩個時間後 要問問賴老師哦
工業技術研究院 觀光工廠官網
彪琥鞋業
文化創意產業之包裝設計形象塑造
本論文開頭就舉例政府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列為國家發展重點項目之一,作為整篇論文的引題,其後開始論述文化對其國家的重要性,可以使國家繁榮、提升生活品質等好處,也說到影響文創產品最大的因素為「包裝設計」,包裝涵蓋色彩、結構、造形、文字等等….會直接影響著消費者,作者也以實例舉出消費者在購買時有百分之七十五是受包裝影響,而好的包裝也能提升地方文化的特殊性。
論文的第二章為文獻探討,作者分為三大部分
1. 文化創意產業
一開始清楚定義甚麼是文化創意產業,並將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分開說明,其說到文化產業的範圍廣闊,文章中引用許多歷史文獻來說明文化產業的演變,和創意產業又是如何擦出火花,最後作者統整出「文化產業是一種經由創意而產生的一種商品或服務」。作者並額外舉例國外如:英國、韓國、丹麥這三個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情形概況。
2. 形象塑造
此章節作者將形象細分為企業形象、品牌形象、個人形象等...而形象最多靠視覺來傳達,論文中說道我們應該透過之前所說到的色彩、結構、造形、文字等等…在消費者的印象中建立起自我品牌的形象,這樣產品的樣態就會深植於消費者的心中。
3. 包裝設計
其說到包裝最開始只是為了方便裝運、整理與收納等…基本功能,而在現今「包裝」似乎已成為精美美觀的代名詞,現在人漸漸重視視覺設計。在進行包裝設計前,因做好確實的資料收集與整理分析之後,應明確定位其銷售的市場。最後作者說到文化創意產業可藉由包裝,將「文化」這抽象名詞視覺化,塑造出具文化風格及設計特色的產品,可將產品帶向另一個境界。
最後作者歸納出一套文化創意產業之包裝設計形塑模式,我認為非常不錯!!!!
打出來和大家分享,也可做為之後本小組在畢製時包裝設計方面的參考資料。
論文心得--節慶禮品形象之視覺傳達與應用
節慶禮品形象之視覺傳達與應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設計研究所 研究生:李貞瑩 指導教授:蘇茂生
這次參閱的這篇如題,是有關視覺傳達設計的應用,而本論文的作者透過中國傳統節慶禮俗之贈禮文化,探討禮品之平面廣告設計對於消費者心裡層面之分析,方法為透過整理中西節慶及社會禮俗與海報廣告間的關係,運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的方法,以海報為表現媒體,營造禮品餽贈溫馨的情境,以建立禮品經銷與禮品贈納良好的視覺形象傳達關係。作者期望透過此項研究能達到同時提升消費者品牌忠實程度及禮品新鮮感為目標。
為了更透徹的了解贈禮文化與視覺傳達設計間的關連,作者第一章節首先進行台灣節慶與送禮文化之探討。遠起台灣節慶禮俗的起源背景研究,到送禮行為與過程心理因素之分析,再到禮品的地位和文化延伸送禮哲學對廣告意念之研究,綜合的認知台灣節慶、社會、文化、習俗等多元價值理論與觀察,作者藉由此步驟拓展廣告、海報、網頁視覺設計在消費行為研究方面的視野。
在第一章節了解禮俗之起源背景與送禮行為的心理面後,第二步作者開始探討視覺傳達設計理論與平面廣告應用,主要目的是希望將台灣送禮文化背景及禮品行銷視覺傳達設計相互串連。其方法為分析視覺傳達設計要素在廣告運用上的地位,接著透過後現代主義中「新浪潮平面設計運動」對平面廣告設計影響的探討,整理出各個時期的平面廣告創作,分析後現在主義所帶來的影響與消費市場模式的轉變。
其中作者更探討了廣告設計中的符號理論,在探討符號理論的結論中,讓我了解到並非所有的設計符號都是明顯表達的。相反大多數設計會以更含蓄的方式傳達訊息,而符號本身則藏在幕後。以文字與圖像來說明,文字的表現形式可以解釋物品所要傳達的訊息,通常來講是一個訊號與資訊的傳遞,但缺點在於文字有時無法表現出產品所要傳遞給消費者的感受,只能夠憑空想像卻不具感情;而圖像的表達形式則可以解決文字所不能呈現時的尷尬,它可以透過隱喻的概念,讓消費者直接、間接聯想或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人文思為與對環境之關懷。不過一向好的行銷設計需要正確的圖像應用與文字重點性的搭配,不但可以建立消費者與物品間的情感聯繫,進而達到廣告行銷的實質效益。
現今屬於全球化的思維蔓延,創意、設計、行銷缺一不可,我們在進行產品創意設計案的同時,不能忽略到產品行銷這塊領域,它就像是我們創作產品的包裝一樣,一個與消費市場聯繫的溝通橋樑,好的包裝行銷可以提升產品的生命價值,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進而對你所創作的產品產生好感,並花時間了解與消費。我們需要兼顧各個設計面向才能將一項設計案完整呈現,看來完成一項好的設計所需學習與了解的範圍比想像中還要廣闊且複雜呢!!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當代設計演化論 報告方式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論文心得-趣,玩,設計活動榫接在家具中的設計創作
研究生:侯啟全、國立雲林科大工業設計研究所
________以下心得__________
研究生侯啟全在此論文中主要的焦點放在傳統木榫接法上,第一段則提出台灣木製家具近期所面臨到的問題,因為在1989年後,全球環保意識的抬頭,使得各國原木料取得變為困難與成本的提高,讓台灣木造行業,包涵木製家具業連帶遭受影響,產銷日趨下滑。而為何會選擇榫接技法作為設計的重心,在此論文第一段的尾端也有稍微提到,各國的家具行業特色在二次大戰後,理性主義的極簡風格渲染之下家具型態轉為「精小」,也便於拆解和運輸。在當時出現有名的「魔術方式」,魔術方式的概念就是沒有釘子、螺絲與黏著劑的完美組合,個人也認為,台灣古老的接榫技法,非常符合後現代主義的「講求傳統」與「完美接合」的設計趨勢。
而作者第二段也明確點出了,框架式結構家具(榫接式家具)比起一般版接式家具(螺絲、釘槍接合)較為容易拆卸與組裝,作者希望能夠以卡榫高重組和高拆解的特性,來有效解決現代家具最重視的功能結構和所占空間的問題。
在大英百科所提出對榫接的定義為:接頭的目的是將兩個構件固定在一起,而盡可能的牢固而不會露出接頭。榫接合則為將一個零件的加工榫頭或接頭,嵌入一個榫眼或榫槽的意思。所以簡單來講,榫接乃一凸一凹的組合,凸者稱為榫頭;凹者則稱為榫孔(槽)。
中國榫接法從七千年前的河姆度文化就發現過,但作者從中挑選出大、小木作榫接與難度技巧高的「魯班鎖」榫接形式為設計方向。大木作為宋朝宮廷木造建築所使用的榫接技法,小木就是細木工在用的榫接技法。魯班鎖比較有趣,他的典故就是春秋時期的工匠魯班,為了測驗自己兒子的智力,以六條木條製作一個可開可闔的機關玩具給它兒子玩,讓他試著打開,沒想到他兒子努力了一夜才把它打開,而這種鎖也因為太難打開,也被稱作「孔明鎖」。
其實榫接的學問也相當大,內文第二章第四節就開始分析,木材的比重、木紋方向與接合強度的關係,其影響的條件有:木料含水率、嵌合度、膠合因數、榫頭尺寸…等等,光是嵌合度就密密麻麻了分成好幾個係數,但是作者也在後面放上了他吸收這些資料後,整理出來的重點。而這些重點則對以後的榫接工藝有相當大的幫助,因為作者綜合的結論都是排除了無須太講究的細節,而「增加榫頭、榫孔長度以增強支撐強度」等要點清楚的講出來設計榫接家具的改良和增強的方法。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論文心得─癒療系商品之消費者體驗研究
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
研究生:饒婉平
指導教授:高凱寧
延續上一篇辦公室玩具設計,這次參考以消費者體驗癒療系商品之觀點做為研究的論文,更深入了解消費者的為何購買此類商品原因,做為之後參考。
一開始,作者指出由於現代生活水平的提昇,以往消費者購買商品較偏重於產品的實用導向,如今消費者除了商品本身必須具備實用性外,更著重於產品情感要素等附加價值,消費者不僅以品牌來宣是個人的形象標記與強調個人風格品味,忙碌生活壓力下的消費者更期望透過產品本身的情感價值而達到撫慰心靈之功效,因此,情感需求的附加價值比產品功能好壞更能影響消費者最終的購買決策。
在英國有項調查發現,80%的消費者認為體驗行銷更為個人化,此外消費者也表示希望在購買商品的同時,可以擁有更多與商品互動的機會,例如:觸摸、嗅聞及聆聽等。
第二章則列出更多觀點來佐證第一章的看法,提出情感和情緒對於日常決策的重要性;張重昭(1998)提出商品購買決策中,商品層面的情感滿足其產品的附加價值,比產品功能性之優良與否更能影響消費者最終的購買決策。聯合行銷公司也列出十四項潛在的正當消費理由,包括「取悅自己」、「教育意義」「滿足情感」、「娛樂休閒」、「放鬆自我」、「美化家庭或自身」、「替換限有物品」、「計劃性購物」、「釋放壓力」、「個人興趣」、「犒賞自己」及「社會地位」等,然而「提升生活品質」被歸類為消費者最主要之消費動機。油古遵在1989年消費主權一書也提到消費者藉由消費而獲得心理上及生理上之滿足,進而產生幸福之感受,稱之為「豐足」。
感性工學,在1986年由日本馬自達汽車公司的社長─山本建所提出,也稱之為情緒工學,在1910年由長町三生提出,是一種以人類需求導向之科學。設計必須將消費者對於產品之感覺和意象融入設計的元素中,主要目的乃藉由產品達成消費者心理及生理之滿足感,其中的設計元素包括造形、色彩、材質尺寸等因素。二十世紀前半段國美術學院所發動之「城市美化運動」中提到,「光」在設計中扮演著許多重要角色,「光」將會使人聯想到人類心靈,因此「光」對於情感與文化上是有相對的影響力,而光為人類情感滿足的重要元素。
而作者針對現有的癒療系商品對受測者進行分析結果如下,消費者購買因素皆來自於商品可愛的感覺及特別的設計樣式,未擁有癒療系商品的消費者以商品的外觀設計及功能特性為購買因素,而已擁有的消費者則以能給與互動體驗之商品有較佳的喜好程度。在造型外觀上平均較能接受自然系及中性之風格作為外觀造型的設計方向。
綜合兩篇論文發現,消費者對於能給與互動體驗之商品有較高的購買慾望,其次是造形設計上以間單但具有設計感為較高的購買因素。而個人最喜歡本論文提到的「豐足」一詞,它充分的說明之後設計的重點─「為了讓消費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獲得滿足,進而產生幸福之感受」。
參考文獻
- 丁永祥(2006)。最感性的商業行為:矞涼戲偶像大剖析。行銷知識庫第249期。
- 大紀元(2005)。抗壓、抗無聊專用(記者伍恆毅)。台北:台灣大紀元。
- 吳來靜(2003)。以體驗行銷觀點探討消費者對氣氛之體驗及構成線索。國立嘉義大學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怡璇(2005)。文化主題商品體驗行銷效果之研究─以幾米主題商品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周君瑞(2001)。複合感性意像之塑造─以造型特徵為基礎。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所碩士論文。
論文心得─辦公室玩具之研究
辦公室玩具之研究
研究生:王鄉誠 指導老師:李傳房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研究所
這次參考的論文與之前所提案的企劃書背景有相似之處,都是想透過某種管道來轉移或發洩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而這篇論文主要探討辦公室族群希望透過某種管道來宣洩職場上的壓力,而壓力無形中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憂鬱寂寞的人數有逐漸攀升的現象,也因為社會的快速變化以及科技的不斷提升,人們往往無法及時適應期變化所帶來的改變,壓力無形當中也增加許多,究竟什麼樣的因素使得玩具風潮與辦公室族群相結合,分析成年人為何對玩具產生濃厚的興趣,甚至收集或把玩玩具等...,而當「辦公室」聚有工作場所意義的名詞與「玩具」進行結合時,對使用者的生理或心理是否有更深層的意義,也因此本文將探討如何在工作環境下找到適當的休閒與喘息空間。
第一章即點出原因是因為現代人長時間的工作時數及繁重的工作壓力讓人們對工作感到無力與厭倦,而過去許多辦公室族群會在按公事裡種植盆栽或養殖魚類,但由於兩者必須花時間來照顧與經營,當盆栽植物枯萎或養殖的魚死去時反而會產生負面的效果,因此現在改以擺放玩具於辦公室裡,其中玩具廠商也開始針對此類族群推出相關產品,例如Tomy搖頭點頭娃娃等,其產品都強調能紓解壓力、提高工作效率,也因此蔓延潛進辦公室環境。
第二章則歸納出三階段,第一階段對玩具做更進一步的分析、第二階段探討辦公室族群的工作型態,轉而在第三階段了解成年人對玩具的需求與辦公室玩具之相關研究。
原來玩具原本是給成人使用的,直到19世紀後,“玩具”一詞才被兒童當玩物使用。現存最早的中國玩具是新石器時代的陶泥類玩偶,從玩偶過度到玩具,其過程表現的是人於謙誠祭祀外的一種遊戲態度。由此可見,玩具的發展與當時社會文化及科技技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作者將玩具可分為:
1. 構造式玩具─如木積、樂高等。
2. 玩偶、動物及縮小物─如玩具熊、公仔等。
3. 交通玩具─為時寄物品的縮小版,例玩具車、模型飛機等。
4. 思索玩具─魔術方塊等。
5. 運動類型玩具─陀螺、跳繩、飛盤、溜溜球等。
6. 收集性玩具─某廠商出的玩具或者聚有該國特色之玩具等,如芭比娃娃。
第三章則更深入調查辦公室族群對辦公室玩具之認知、擺放目的、缺點、擺放位置,了解辦公室族群對辦公室玩具種類的偏好,設計一系列的問卷調查,受測對象以成人年輕族群為主。
作者研究發現辦公室族群對於玩具的認知以「為發揮創造的工具」為最高。擺放於辦公室的目的以「裝飾環境、展現個人特色」為主。擺放位置則以「桌上」最高。缺點在於辦公室族群認為玩具之實用性乃偏低,是需要加強的部分。
此論文文章循序漸進,由其以問卷調查及其結果分析讓人有一目了然之感,問卷裡面設計的問題也一針見血,不像之前做色產計劃的問卷有讓受測者不懂或不了解的困擾。這對日後做問卷調查有非常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林盟傑(2004),「文化變遷的布袋戲玩具變貌」,碩士論文。
2. 賀慧玲(1989),「幼兒玩具選擇偏好研究」,碩士論文。
3. 許逸弘(2005),「辦公室玩具之需求」中華民國設計學會2005年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169~174頁。
4. 吳向前(2002),「看見未來辦公室」,數位時代雙週,第42期。
5. 周健(2000),「中外民間玩具斷想─外國民間玩具集編后」,第三期,頁44~45。
論文心得 品牌形象策略之研究-契合品牌精神下產品的視覺設計所延伸出的附加價值
大葉大學
設計研究所
研究生 呂冠寶
指導教授 賴瓊琦
本篇文章提到目前全球化且技術逐漸進步下,台灣的各家廠商由專業代工慢慢轉變成自行製造、設計並且銷售,特有的品牌對於廠商在進行新產品上市的影響,將變成企業重要的資源之一。對於設計的本身存在價值就是以人性為主,每個人對於產品的視覺設計有著不一樣的觀感,必須將品牌的形象或商品以最清楚的情況下讓消費者明瞭,至於產品所表現視覺設計則讓商品結合品牌,是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語言文字。
作者在第二章中探討品牌定義、品牌形象,消費者視覺認知相關理論和新消費者的出現視覺認知以及產品視覺設計風格,主要是藉由研究產品視覺設計的重要性與適當的策略定位,以提供台灣廠商在經營品牌形象策略時的參考價值,而提高台灣品牌在市場發展的成功機率。在對於品牌形象的認知,受到產品視覺設計會有明顯影響;且透過瞭解消費者在面對不同的產品視覺設計風格後所產生的認知,可找出不同的品牌形象各較適宜的產品視覺設計風格。產品視覺設計對品牌權益與顧客回應會有顯著影響,並且良善的產品視覺設計確實造成高度的品牌權益,也造成相對應的正面顧客回應。
產品對於消費者的視覺不僅僅是「好看」和「漂亮」,它需要將對人文的理解,新奇的創意,鮮活的思想,對經濟和社會的觀察,注入色彩與造型中,形成觸動大眾神經的畫面。視覺設計最重要的是關注行業的發展和變化,瞭解人們生活中需要的視覺語言和視覺環境,緊跟時尚潮流的變化。
參考文獻
1.江蘭,1995,消費者心理認知對產品包裝視覺設計之影響-以台灣飲料為例,大葉工學院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李思嫺,2003,組織內外部因素、建立自有品牌決策與廠商績效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吳統雄,1986,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應用、反省,民意學術專刊,夏季號
4.林進田,1993,抽樣調查-理論與應用,華泰書局
5.林子正,2005,OEM/ODM 廠商轉型自有品牌經營之行銷通路建構歷程研究–以明基電通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原研哉,2005,設計中的設計,盤築創意有限公司
7.陳振遂,2001,品牌聯想策略對品牌權益影響之研究,管理學報
8.葉金燦、林瓊菱,2005,設計行銷-消費者的視覺素養剖析,文京圖書有限公司
9.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 個微型觀察,藍鯨出版
10.楊裕富、林萬福,2004,後現代設計藝術–E行銷品味論!N世代流行戰,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1.盧永毅、羅小未,1997,工業設計史,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論文心得 產品精品化之回收再生創新設計研究-以紙類產品為例
大葉大學
設計研究所
研究生 白佳潔
指導教授 杜瑞澤
本文主要是提到以如何實行回收與在生產品的設計,使產品的設計能夠符合綠色生命,是目前最近幾年的重要要素,目的在使回收再生產品能藉由許多創新的設計手法走向更不同的設計定位也能夠更精品化,以綠色回收再生產品能融入大眾的生活。本篇以分析產品回收再生設計原則,回收再生產品分析和再生紙業現況好處等等,以序出下面紙類產品範例。
對於紙是一個日常生活中常見且多變化值得應用於任何地方的材質,人類使用紙已經將近二千年,它被廣泛運用於食品容器、物品包裝等用途上。以紙類相關材料運用於生活產品設計上,將對於產品的功能性、使用產品行為與紙材之間關係能夠密切聯繫。作者認為運用任何材料在產品設計上還是必須以產品之功能性以及使用者之使用行為用處為優先考量,材料的選用是為了滿足這樣的要求,因而如何適度的將材料運用於產品上。由紙材所發展出藝術風格以及對於傳統文化的表現。紙材所發展出的剪紙、摺紙等帶有濃厚的藝術氣息,以體驗與設計實作累積對材料的了解以及開發表現手法。因體驗之不同,所以產生之結果當然有所不同。
在對於我們要設計產品前先尋求了解如何使材料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再創新設達到不同的效果,以往功能消費產品將使用體驗當成附加價值,現體驗取代了價格和功能,成為產品創新的主要價值,做為往後發想的要的。
參考文獻
1.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五南圖書
2.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洪葉文化出版
3.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務,五南出版
4.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証,幼獅出版
5.杜瑞澤(2002),產品永續設計-綠色設計理論與實務,亞太圖書出版社
6.李孟展(2002),內容分析法,世新大學資管所碩士班研究方法資料收集方法與分析報告
7.梅宜冬(2004),以感性觀點探討數位產品造形意象特質—以數位攝影機為例,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8.黃光彩、吳懷真(2000),產品開發的主要原則,物流新世紀期刊
9.中華經濟研究院(1997)。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與回收體系之市場制度建立。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0.中華經濟研究院(1998)。廢一般容器回收清除處理費率暨成本調查分析。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1.李文龍,(2005.8),創造「品牌價值」迎接創業新時代,eBoss創富誌11期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傳統包裝與綠色設計交之下的使用哲學
朝揚科技大學 設計研究所 民國98年1月17日
本論文中提到包裝的出現是因為商業化的發展,人越來越借由「視覺」層面來認識東西,導致現在各式各樣的包裝設計琳瑯滿目,現在人也圖於自我的方便,自行帶容器的行為也日漸低落,買東西時塑膠袋也是一個用過一個,業者也愈覺得精緻的新穎包裝才能贏得消費者的心,因為這樣的關係,造成現在社會的另一種環保問題,論文一開始說到中國傳統的包裝,都沒有再利用的回收概念,常常為了中國人重禮數等觀念一層包過一層;而現代的包裝設計則是過於包裝精美、過於浪費資源、垃圾污染等嚴重問題。作者透過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分析,再第一章的部分明確點出研究的背景、動機等....主要的探討議題,以延伸以下內容。
第二章至第五章以綠色設計為重點,延伸第一章所說到的過於精美、浪費的包裝,針對環保議題提出相對策略,利用現在相當熱門的綠色設計,3R減量(Reduce)再利用(Resue)再生(Recycle),文中深入解釋3R的發展歷史與核心概念,其後作者找出許多文獻記載中的歷史案例,試圖從歷史的角度,食、衣、住、行、育、樂中找出是否有綠色設計概念的蹤跡,如:再以前的傳統社會常用竹、葉、藤等天然物質來包裝東西,不像現在大部分都是塑膠化學物質,並搭配照、圖片的說明,讓讀者一目了然,論文中也告訴我們該如何利用綠色設計的概念,來改善現代人的包裝設計。最後第六、七章作者提出一套他根據之前的研究報告所設計出的作品,根據3R減量(Reduce)再利用(Resue)再生(Recycle)分別提出設計作品,作品中利用到非常多天然的材料如:紙、竹、葉等,就本小組這次的畢業主題花嫁,我覺得就可以使用論文中所說的設計概念,做為之後草圖發想的一個點。
參考資料
于潤琦,2003,《文人筆下的舊京風情》,中國文聯出版。
林品章,2000,《視覺傳達設計理論與實踐》,全華出版。
林海音,1999,《城南舊事》,格林文化。
金子修也;藝風堂編輯部編譯,2000,《包裝設計》,藝風堂出版社。
施耐庵,1999,《水滸傳》,志揚出版。
抱甕老人,1998,《今古奇觀》,志揚出版。
笑笑生,1984,《金瓶梅》,文化出版。
宮崎清主編,2005,《日本編織文化亞太編織藝術中日編織工藝交流展》,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翁徐得、宮崎清編著,2001,《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力》,台灣省手工藝業研究所。
高豐,2006,《中國設計史》,積木出版。
曹方編著,2005,《包裝設計實》務,江蘇美術出版。
張光民主編,1995,《綠色設計》,外貿協會。
曾漢壽,2004,《綠色設計包裝》,台灣包裝工藝雜誌社。
新形象出版公司編輯部,2000,《包裝設計線面》,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新形象出版公司編輯部,2001,《節慶禮品包裝》,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王心怡,2003,整合消費者觀點之綠色產品包裝設計評量模式,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宏毅,2003,包裝設計策略之探討與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彥伶,2004,綠色產品包裝視覺設計與消費行者購買行為關係之研究-以綠色洗衣清潔劑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黄嘉儀,2003,綠色包裝設計較學規劃之探討,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偉發,2005,仿生包裝之造型意象研究以台日1990-2004年之包裝作品為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視覺傳達組碩士論文。
應用文化元素之產品設計手法探討(修改後)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設計研究所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一月
本篇論文旨在,研究近幾年觀察以文化元素應用於產品設計之量產產品數目增多。並舉例說明在許多設計競賽中,應用文化概念的作品數量也逐漸增加。論文中探討文化產品設計時所使用的文化元素對於文化性產品的造型影響是否適切等….問題,並做出深入的討論,於之後的章節中收集分析大量以中國或東方文化特色做為商品販售的案例分析。
文章一開始說到,現在的設計似乎慢慢偏向與文化產品做結合,在台灣也常有廠商與傳統工藝合作,作者舉例如:2005年獲得亞洲設計大獎的天圓地方國宴餐具組。第二章文獻探討目標著重於深入分析文化的定義、內涵為何,當文化附著於產品上時,是否就能增加其價值,而文化產品能反映出民族之文化,可透過造型、色彩、材質等…將文化概念適切的加入設計中,論文中作者也對之前所說的,文化元素對於文化性產品之造型的影響是否適切中的「造型」兩字,再做出明確的定義、要素、設計方法等…論文的後段對所論述的議題做出廣泛的資料收集、分類、分析,並將文化產品分為三大類量產產品、概念生活產品、概念電子產品。
次研究案雖然有很多地方我不了解,由其是最後的交叉比對分析部分,但此研究案在如何定義一項東西,我認為做得很有說服力,作者找了很多案例以證明自己的論述或觀點,資料收集與分析的部分也利用表格,清楚明白,做得非常詳細,讓讀者一目了然,這些都是我在之後的畢製企畫書中該多學習的地方。
參考文獻
1.小林重順,1991,《造形構成心理》,藝風堂出版社,台北。
2.邱永福著,1990,《造形原理》,藝風堂出版社,台北,第46-78頁。
3.光寶科技,2005,2005 Lite-on award 作品集,頁20、頁30、頁35、頁43。
4.光寶科技,2006,2006 Lite-on award 作品集,頁40。
5.林淙宏,1999,造型設計藝術田園城市文化台北。
6.林淙宏,2001,設計倫理與價值田園城市文化台北。
7.技嘉科技,2006, 2006 G-Design作品集,頁40。
8.王月青,2001,影響產品價值感之造型元素討論,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9.何明泉、林其祥、劉怡君,1996, 文化產品開發設計之構思設計學報,第五期第二卷。
10.范曉惠,2003,將意象轉化製造形構想方法之研究,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1.郭文宗,1987,產品設計之文化元素探討,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12.陳國政,2004,台灣博物館支賣店生態與文化商品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3.官政能,2003,中華設計文化的復興文化設計與設計展望廣州,2003海峽兩岸工業設計研討會。
14.小林重順,1991,《造形構成心理》意風堂出版社,台北。
15.張建國,2003,產品意轉換造型設計語言之模式研究,台灣科技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6.蔡子瑋,1994,產品意象語言研究-以本土性意象為例,成功大學工業工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7.蔡致偉,2005,文化器物之形與態的設計應用,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8.鄭洪,2004,台灣原住民文化應用產品設計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頁23。
論文心得分享--傳達情感的手法運用於產品設計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碩士班論文
研究生: 鍾玉珊 指導教授:葉博雄
由於這次畢業主題的製作,是以婚嫁商品的創意研發為主,我們所設定的婚嫁產品是以紀念與收藏價值為設計的目標,因此我們希望透過產品的設計,讓使用者能釋出感情而珍藏,而不是用完即丟的想法,所以這次參考了這篇論文是有關於傳達情感的設計手法。
全文中主要希望透過產品能夠傳遞「人與人」或「人與物」之間的的傳統情感,讓使用者因為使用具有情感傳達的產品而感到愉悅,並擁有想珍藏的想法,讓現今逐漸疏離的人們重新找回對物珍惜的情感。作者透過20世紀的現代主義思潮逐年發展至70~80年代的後現代主義時期做一全系列產品的脈絡推演,尋找出人們最原始所想要的情感表達與呈現方式,並找出各要件之間的元素加以連結,在最後設計出一系列具有情感傳達的設計產品。
20世紀前半葉的現代主義思潮主宰設計界有半個世紀之久,其現代主義的設計是以”標準化”及”大量生產”等考量為主要導向,發展到美國,它的風格以一種簡單的線條、無色彩、嚴肅的表達出”現代”的形象,但這種表達方式也使的產品趨於冷漠、單調,缺少了與人之間的互動性,更無法充分表達出產品與人之間的情感。
而到了70~80年代「後現代主義」興起,它是相對於現代主義的一種新時代思潮,試圖以親切的色彩及注重產品的情感表達,涉及了廣泛文化、歷史的象徵涵義,並注入人文內涵,它是一種包容歷史並體現廣泛文化思想的設計美學,將傳統設計中的一些手法與細部做一隱喻的辭彙,注入到新產品的設計中,以表現對傳統文化的包容。作者就是藉以這種後現代以「人」為出發點的設計為方向,進行歸納與脈絡分析的方式,運用在設計產品當中。作者歸納出1.人性化 2.生活體驗 3.回饋性 4.愉悅感 5.功能簡約,不複雜 6.合宜地色彩與材質運用等六項做為本創作所要表達的傳達情感設計理念。
在創作的論述流程中,作者相當重視學理的基礎,主要分析知名品牌與知名設計師在設計產品如何運用情感傳達的手法,例如文中引用蘇珊‧朗格認為構成情感的要素最重要的是「感覺」和「情感」兩種,而透過對產品的感性訴求之探討,了解使用者對產品的感性特質需求,有助於消除產品在傳統上給人的刻版印象,在使用上也變得更為舒適與喜愛。因此我認為在創作過程中,可以配合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顧客對於產品所表達的理念,有否情感上的抒發予認同,也是一項相當重要的設計資源。
另外美與情感之間的關西上,黑格爾提到「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現」,它曾對此作如下的說明,遇到一件藝術作品,我們首先見到的是它直接呈現給我們的東西,然後再追究他的意蘊或內容。這註解在我的想法就好比我們每一次觀賞各種設計產品時,我們通常都較容易被美感呈現較完整的商品吸引,雖然這牽涉到不同人對美感的詮釋,但是一位設計師如果將外在的美感與內在價值完整呈現,就能吸引較多的人產生認同,如此一來情感與回饋性兼具的產品,讓使用者感到心靈上的快樂與滿足,達到作品溝通與傳遞的效果,就會是一項普遍認同的好設計。
作者在案例分析後歸結了以下11點,我認為這可以做為我們在設計產品時的參考方向,因此在此作以下分享:
1.具有人性化:具有人性化的操作或符號會讓使用者備感親切,並且可感受到使用的貼切性。
2.文化性符號的融入:文化符號的融入在產品上,讓使用者透過熟析的圖像與使用方式找回傳統的情感。
3.生活的體驗:體驗生活中各種本來就存在的事物或勾起回憶的事物與符號。
4.回饋性設計─生理或心理上的回饋:讓產品對人產生在動作或心靈上的回饋感受。
5.自然舒適的感受:超越自然的東西越讓人在心理上產生放鬆、舒適感。
6.令人感動的:一個動作或一個符號,喚起心中的感動。
7.幽默的手法:如幽默性產品會讓人西中產生會心一笑的愉悅感。
8.與產品產生互動:因為操作與產品產生互動,進而建立與產品之間的情感。
9.愉悅感:在愉悅的心情下輕鬆快樂的人會更富創造性,所設計出的產品也因為注入快樂的因素,讓產品更富有愉快的生命力。
10.鮮明的色彩運用:在產品上加入鮮豔活潑的色彩,或是具有溫暖的色系,亦可將產品所要表達的情感,充分的展現出來。
11.材質的運用:適當的材質運用,可以提申產品的溫度,改變以往傳統材質的呆版性,為產品注入一股新流。
我們在設計產品時,往往一再的追求功能上的創新,希望作品有如何如何的功能機關,而忘記設計一項產品時,最根本的就是表達設計師所要傳遞的情感,這情感可以感染使用者使產生對物品的期望與認同,同時物品也將回饋給使用者相同的意義與價值。本文作者後續發展的產品,得到了相當多設計大獎的肯定,這證明了它的作品在實質上滿足了使用者,也給予使用者在心靈及情感上的寄託,更回饋了社會。能參閱到這份論文計畫,給予了我相當多的建議與想法,對於往後的設計工作也有了新的詮釋方向,真的相當值得呢!!!
參考資料: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論文心得--創意市集之品牌行銷研究
研究生:江逸平
論文題目:創意市集之品牌行銷研究
本次閱讀之碩士論文為創意市集之品牌行銷研究,創意市集,這四個字,對於唸藝術設計的學生,一定不陌生,而對於唸傳設系的我們,在每年系學會定期的盛大舉辦下,更是再熟悉不過,然而,究竟創意市集所蘊含的意義,與舉辦的目的卻鮮為人所提起,對學生來說,似乎那就是一個販售場所,更膚淺的說來,甚至只淪為一種賺錢的手段。
我個人認為,其實,創意市集,是一種廉價勞工的行為模式,但這樣說並不代表我否定創意市集的存在,反之,我持贊同的立場,此話怎麼說?
關鍵在於──往往被忽略的時間及人力成本。手工製作商品所付出的心力與時間與販賣的價錢不成等比例。
唸傳設系的同學應該不難體會,一件作品的誕生需要多少的心血時間,更不用說所花費的金錢,而以這樣的人力成本加上時間成本作為計算,如果硬要將作品的標上合理的售價,價位應該非常可怕。
雖然系上的工藝作品與市集中販賣銷售的手工藝品並不一樣,除了本身將其定義為作品與產品就不同之外,製作目的不同、花費時間不同、金錢耗費不同、產物大小不同......等等,但我想只要「手作」的道理是相同的,那麼就一定就是種高成本的商品。
然而我支持的立場在於,如同研究者所說,創意市集給予了創作者一個表達自我的空間,也給了年輕人一個微型創業的機會,如果投身創意市集的目的在於靠市集本身賺錢,那我個人以為走錯了地方,但創意市集確實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聲機會,對於秉持理念抑或者想打響名氣試探水溫的創作者來說,倒是一個不錯的空間。
除此之外,創意市集與民眾具有最直接的交流,盡而刺激擴大市民的閱歴,應該也算是一種變相的展覽方式,我個人覺得有點類似宜蘭傳藝中心的民藝街坊,展示並銷售的感覺。
創意市集一般販售較為獨特且具有創意的商品,因此,消費者容易在市集中尋找到符合個人特色的商品,根據研究者的問卷調查結果,此一特性為消費者消費動機之第二名,由此可知創意市集存在著一定的潛力。
此論文談論的是創意市集與品牌行銷之間的關係,文中提及,創意文化商品具有「投入成本高,複製成本低的特性」,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心力,卻在成功上市之後因技術門檻低與智慧財產權不足的關係,容易遭到抄襲與複製而失去原本的優勢,這對創作者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創意市集,本來就與一般的行銷模式不同,由創意市集建立出來的品牌,加強智慧財產權的概念以及如何懂得運用品牌行銷的概念,我個人認為似乎是當前最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王雅黎 2007 創意市集把青春主張攤出來 卓越雜誌,272,10
王俞雅 2007 台灣創意市級的設計行銷策略隻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高雄
王境峯 2003 台灣流行女裝品牌資產變數之探討 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碩士論文 台北
李暉 2007 創意市集:國際潮流下的本土創新雜誌活動 今傳媒,9,12-14
李錡 2006 街頭新勢力--談台灣創意市集的興起 藝術欣賞,2(10)
李芝瑩 2008 台灣創意市集主辦單位創意氛圍形塑之研究--以四個創意市集主辦單位為例 台灣
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台北
陳一姍 2007 創意市集為被馴化的世代創造力 台灣工藝,26,1
陳雯琪 2008 品牌識別設計體系之建構 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桃園
陳向明 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五南圖書 台北
陳李綢 1996 個案研究(二版) 心理出版社 台北
熊婉容 2006 城市創意階級的崛起:創意市集參與者之特質分析 「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究生學
術研討會」論文資料集 台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台北市
熊婉容 2008 創作人調適與成長之歷程--創意市集創作這經驗探討 台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台北
江學瀅 2006 生活中的自創品牌:手創藝術家個案研究 「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究生學研討會」
論文資料集 台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台北市
黃海鳴 2006 南海藝廊與牯嶺街的再生活動--從2006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談起 藝術家,63(1),
182-187
黃麗秋 2007 CAMPOLIVE 創意市集 薈萃自由的絢爛 能力雜誌,615,22-29
黃瑞琴 1997 質的教育研究方法 心理出版社 台北
黃新生 2002 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二版) 五南圖書 台北
海蒂 2007 這麼可愛,不可以 朱雀文化 台北
蕭瑀婕 2007 台灣創意市集生活美學與消費現象之研究:以COMPO生活狂歡節創意社群為例 台
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台北
顏寧 2008 創意活現,公共漫遊:創意市集作為台北人遊逛之實踐 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台北
林智新 1983 品牌春秋 台北:長河出版社
林傑森 2007 從創意市集探討手感工藝與商品設計之結合 2007文化商品設計研討會
楊奇芬 2001 合作式中途學校課程與教學之各案研究 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 2005 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五版) 心理出版社 台北
長松文化編輯部 2006 東京創意市集博覽會、泰國曼谷市集、英國倫敦的創意市集 X-CUP超大
盃月刊 ,3,11-34
朗濤設計顧問群 1996 朗濤設計顧問公司的CI 經驗 聯經出版社 台北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當代設計演化論讀書報告-請大家自行認養章節
----------------
1、藝術與工藝運動-----p24 21、超現實主義--------p132
2、唯美主義運動-------p32 22、理性主義----------p138
3、日本風--------------p38 23、流線型風格--------p140
4、新藝術--------------p42 24、有機設計----------p146
5、現代主義------------p50 25、國際風格----------p154
6、美術風格------------p58 26、生物型態主義------p160
7、青年風格------------p60 27、北歐現代風格------p166
8、佈道院風格----------p64 28、當代風格----------p174
9、分離派--------------p66 29、瑞士學院風格------p178
10、維也納工坊----------p70 30、普普藝術-----------p184
11、德國工藝聯盟--------p76 31、太空時代-----------p190
12、未來主義------------p80 32、歐普藝術-----------p194
13、裝飾主義------------p86 33、反設計-------------p198
14、捷克立體主義-------p96 34、極簡主義----------p200
15、漩渦主義------------p100 35、高科技風格---------p204
16、達達主義------------p104 36、後工業主義---------p210
17、風格派--------------p108 37、後現代主義----------p216
18、包浩斯--------------p116 38、加州新浪潮----------p222
19、現代風格------------p122 39、孟斐斯--------------p224
20、結構主義------------p126 40、解構主義-----------p230
以上,共40個項目,所以請每個同學各挑6項出來,請以留言的方式
如果有跟人家重複到的請自行協調一下,避免誤會或重疊,謝謝。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有關各位的心得與開會時間
這次各位基本上都有依照要求在時限內完成心得報告
但是 有多位同學的 心得 並不像是心得 反而比較像是原文的部分節錄
這不是我希望看到 也不是我需要的
正如我在某人的心得後面所po的意見
讀書 必須懂得 解構 一本書 而不是流水帳般的讀過
要學習如何拆解一篇論文 就必須試著了解文章每篇章節的上下前後關係
EX 第一章 在說甚麼?怎麼說? 所以會牽出第二章來
論文中的每篇章節 前後一定都是有關係的 如果你是作者 沒關的你東西 你一定不會費力打字吧
再來 就是看看別人如何架構一篇論文 各位 請不要以為你們是大學生 所以叫你們寫論文格式太超過 請各位記住 寫這些文章的人 兩年前 也才剛從大四進到碩士
蘇嘴嘴的那篇 我甚至都懷疑 只是別的學校大四畢業設計的報告而已 就可以寫得這樣好 至少是有大四的該有的水準
So 請被我點名重新些一篇的人 於下周日前完成一樣交在這裡
另外 本周開會 因為我實在是抽不出時間(7/15臨時有要事插入)
所以本周開會暫停 移到下周7/20(二) 開會 若不行請各位討論是否延到下周四(7/22)
還有 因為開會延期 本周請各位 再讀一篇 與自己相關的論文報告
蘇嘴嘴&活跳瑜 建議從 參考清單中 尋找下一篇的目標
其他人 則必須完成舊篇的報告後 另外完成新的一篇
還有 各位應該都已經拿到 當代設計演化論 請小慧將目錄 po上來之後
各自認養負責的章節 請全部平均分配完
那個胡格格哪裡去了?有人知道嗎 他已經出國了嗎? 請小慧連絡一下
他這次沒有po出心得來喔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論文心得-應用文化元素之產品設計手法探討
應用文化元素之產品設計手法探討
指導教授:張文智 研究生:劉建欣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設計研究所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一月
以文化做為特點的創新設計意識逐漸在台灣設計業上盛開出茂密的枝枒,利用文化元素應用設計概念上之作品數量也有不斷在增加,本論文說到大部分文創設計的靈感來源是借由我們東方人所處的文化背景、生活中的體驗等等….
文化商品顧名思義就是依照文化特性所衍生的商品,其文章內容中對文化與設計做出深入的討論,其說到文化包含的範圍廣闊,而近幾年設計界盛行以文化特色去設計產品,因為文化反映該地區人民之生活型態,可傳達其文化及民族性。
在文化產品的設計中,「色彩」、「造型」兩項文化元素為最廣泛應用於外觀設計上,也是最能提升其產品的文化元素,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運用設計將其文化元素尋求新的現代面孔。就造型來說又可分為1型態:是最開始的視覺特徵,它的形狀一定有其背景2色彩:色彩是一種富於象徵性的媒介,意隨流行趨勢而改變3材質感:通常指物體表面的感覺,屬於視覺與觸覺的範疇。我們在設計文化產品前應做好萬全的準備,例如,對文化的表徵及含意加以調查,再運用各種發想方法與設計手法,透過設計適切的把文化訊息表達在產品上。論文中也對文化產品的資料做了充分的收集與文化意義、外表形式、內部意涵等…..分析。
希望藉由這篇論文啟發我在此次作品中的一些想法,將我們台灣的文化內涵融入此次設計作品當中,就如同上述所說,可在「色彩」與「造型」兩大塊部分多做琢磨,如何才能表現出台灣人的台灣味,傳達其台灣民族的文化性。
1.小林重順,1991,《造形構成心理》,藝風堂出版社,台北。
2.邱永福著,1990,《造形原理》,藝風堂出版社,台北,第46-78頁。
3.光寶科技,2005,2005 Lite-on award 作品集,頁20、頁30、頁35、頁43。
4.光寶科技,2006,2006 Lite-on award 作品集,頁40。
5.林淙宏,1999,造型設計藝術田園城市文化台北。
6.林淙宏,2001,設計倫理與價值田園城市文化台北。
7.技嘉科技,2006, 2006 G-Design作品集,頁40。
8.王月青,2001,影響產品價值感之造型元素討論,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9.何明泉、林其祥、劉怡君,1996, 文化產品開發設計之構思設計學報,第五期第二卷。
10.范曉惠,2003,將意象轉化製造形構想方法之研究,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1.郭文宗,1987,產品設計之文化元素探討,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12.陳國政,2004,台灣博物館支賣店生態與文化商品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3.官政能,2003,中華設計文化的復興文化設計與設計展望,廣州,2003海峽兩岸工業設計研討會。
14.小林重順,1991,造形構成心理意風堂出版社台北。
15.張建國,2003,產品意轉換造型設計語言之模式研究,台灣科技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6.蔡子瑋,1994,產品意象語言研究-以本土性意象為例,成功大學工業工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7.蔡致偉,2005,文化器物之形與態的設計應用,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8.鄭洪,2004,台灣原住民文化應用產品設計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頁23。
論文心得─感性工學在綠色產品創新設計之應用研究
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 研究生 梅宜冬
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 副教授 杜瑞澤
工業革命之後,科技發展讓人體驗到了新奇與便利,卻也同時讓人步入科技與環保的衝突中。綠色產品開發者對於綠色產品的考量往往只停留在設計與製造階段,未能妥善顧及市場及消費上的實際需求,導致綠色產品在快速消費性的時代顯得適應不良,而在市場上迅速消失。不論現代或是未來,人的消費已經掌控產品生命週期及所有環保問題的主要關鍵。
文中提到綠色設計與傳統設計的根本區別,在於綠色設計構思階段強調降低能源消耗、易於組裝拆卸使產品或材料能再生使用以減緩對自然環境及生態平衡的破壞,強調產品的性能和成本的考量均列入同等的重要設計指標,確保綠色產品開發生產後能夠為市場大眾所接受。但許多綠色產品僅止於綠色產品,因此與市場其他類似性質商品競爭時,就不見得能勝出。
如何讓綠色產品受到青睞,需要靠我們來實踐,從了解消費者對綠色的看法,針對其對綠色的感性特質進行綠色產品創新設計。
如果要實行,必須了解綠色產品本身的印象或是對於綠色產品的感性需求,從消費者感性層面的喜好、感覺等客觀的因素來訂定設計方針,並有系統的做感性分類、分析研究,依據所分析結論對綠色產品提出感性的設計規範,且執行綠色產品創新設計。
之前看過一本「瑞士設計」一書當中,尼可拉斯‧拉蒙設計的椅子是運用新開發Eternit(木材與紙漿的混合體)所製成的Scrape Table是尼可拉斯於07年創作,只運用裁剪與摺疊技巧製成,令我印象深刻,如果水泥或紙漿用在畢業製作上面的話,也許可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新面象。
參考文獻
1. 長町三生,1997,五版,日本東京p.76
2. 黃崇彬,1998,日本感性工學發展現代化及其在遠隔控制介面設計上應用的可能性p.17-26
3. 長町三生,1997,感性工學委員會,日本p93-99
4. 藤敬著 李秀敏譯,1995,感覺行銷,中國生命力出版p98
5. 官政能,1995,產品物徑,藝術家出版社p77-86
6. 許艷森,1998,綠色設計管理模式之研究,大葉大學設計所碩士論文
論文心得-可動式木製組合玩具設計探討
樹德科技大學 應用設計研究所
教授 林振陽
研究生 潘淑萍
我們主要發想方向是以組合設計所以參考了這篇論文,電子式可動玩具動作細緻特性和塑膠玩具造型易塑多變、成型快速的衝擊,形成傳統木製玩具之微式。玩具設計為可動式,可組合式,豐富孩童之遊戲;玩具機構可視化,了解玩具動作原理,富教育性;玩具設計對象無特定年齡層,其能適用於多數年齡層孩童,以提高玩具使用價值,延長玩具生命週期。
(一) 經由功能設計,提高玩具使用性,以延長玩具生命週期
(二) 透過材質選定技產品組成方式之考量,降低環境負荷,以提升整體價值
玩具發展,二○年代表現突出、以包浩斯等為代表帶動的玩具潮流,至今未曾間斷。出身休渥茲沃爾特的貝爾‧格拉塞及出身漢諾威(Hanover)的佛瑞德‧霍斯等人設計的積木和組合玩具,便注入了全新的創意,不但造型多變,色彩亦非常繽紛。杜吉曼是第一家於積木組合製作上獲好評的德國公司。該公司以山毛櫸木為素材做成的積木組合的產品,不但觸感柔細、滑潤,顏色及形狀更是漂亮,最難得的是包括安全性和孩子的健康都一併考慮周全。
組合設計考量
1. 趣味性:設計主要能夠引發消費者的興趣,會動的產品較能吸引消分者的注意,所以產品可設計為可動式
2. 豐富性:多種玩法的產品較單一玩法的產品之生命週期長,將產品設計可組合式,領產品更具多樣、豐富性
3. 啟發性:將產品的機構可視化,在使用的過程中了解玩具的動作原理,學習機構相關知識,領產品負有教育性,將零件設計為可調式。
產品組件接合設計
產品以可動式的組合方式呈現,所以接合方式為設計之考量重點,得考量零件之接合方式,而且組合產品考量重點為拆組織便利性,於結構強度和拆組便利性之雙重考量。
組合設計方式的總旨兼顧本產品可動即可組合之設計訴求的雙重考量,零件之接合點採用插入式設計,此種接合設計需犧牲一點穩固性,所以後續設計將繼續深入探究更穩固的接合方式,讓設計更趨完善。
參考資料
1.流行百年的經典傢俱設計200+,何飛騰,2007年11月,城邦文化出版
2.瑞士設計,黃姝妍,2009年7月,三采文化出版
3.造型(二),林振陽,1993,三民書局
4.2001機構學,鄭連生,五南圖書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論文心得:創意設計文化-以竹文具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民94 研究生:謝明軒
此案研究生謝明軒以竹文具產品為設計目標,以一套有系統的設計
方法,再配合基本的設計程序,來達到提升產品的文化創意特色與價值。
在設計產品前,先了解竹工藝的歷史背景與此媒材的特色,在第一
章的部份作者就先探討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的發展,以及竹子在台灣所
面臨的問題,由於竹材漸漸被塑膠材取代,以及產地逢天然災害使得產
值銳減,產量減少使得原物料成本的提高,加上台灣傳統產業在創作上
缺乏創新理念,而且師徒制度往往使得新一代的創作理念遠不及現代創
意設計風格快速,讓竹產業不得不轉為工藝設計型態,目的在追求竹文
化產品的新生命。
第二章文獻探討目標著重於深入分析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特性與
各國文化產業對台灣的衝擊與影響,而文化產業的特性在於其產品也隨
各地區生活模式之不同而在造型和使用方式上有所改變,這些產品的結
構與細部效果都可以看出每種文化風格的美感認同上有差異。作者以文
化產品的SWOT(Strengths優點、Weaknesses缺點、Opportunities機會
、Threats威脅)清楚的把設計師、消費者與國際市場的「抽象理念」轉
化為實體概念。
此研究案也論述了他的研究方法:資料收集評估、5W1H表格分析
法、設計評估、CCDM、SWOT等許多資料的分析整理、結構圖,雖然
還是有很多地方我看不懂,但從此案提供的設計方法步驟內容了解設計
的限制是如何設定,以及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表現對媒材的熟悉度,和後
續問卷的調查等等。
論文資料參考文獻:
1、世界新聞報,2003年11月,雷文:美國文化如何打遍天下。
2、何明、廖國強著,1994,中國竹文化研究,雲南教育出版社。
3、林榮泰、宋毓仁,2002,全方位設計的人因評估模式,中華民國人因工程學會2002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
4、殷海光,1990,中國文化的展望。
5、馬家湘,1990,系統設計模式(DCI)於原型決策之理論與應用,文山書局。
、馬家湘,1982,工業設計:產品開發之創意及實施,高雄市,龍山。
7、陳宏政譯,1989,廣野穰著,開發企劃力,台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8、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
9、張雅雯,2003,文化產業之特性與其空間結構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0、黃世輝、林文龍、林秀鳳、陸惠萍,1999,竹藝竹情在竹山---竹山地區竹開發三百年史,竹山鎮公所,南投。
11、黃世輝,2001,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文建會90 年度社區總體營造年會論文集。
12、黃淑芬、宮崎清,從「傳統地方工藝品產業」試論「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
13、游萬來 葉博雄 高曰菖,1996,產品意象及其表徵設計的研究-以收音機為例,設計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14、楊敏芝、辛晚教,2001,文化產業與都市發展互動意涵,亞太四城發展論壇論文集,台北市,。
15、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法藍瓷有限公司,案例021號。
16、駐東京台北設計中心,日本各地方之文化創意產業之介紹―以輪島漆器為例。
17、駐東京台北設計中心,日本各地方之文化創意產業之介紹―以山梨縣中富町為例。
18、輝朝茂,杜凡,楊宇明,1996,竹類培育與利用,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19、盧兆麟譯,1994,武田哲男著,滿足顧客心,台北,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蘇哲仁,林家五譯, 1999,Alex Miller, Gregory G.Dess著,策略管理,台北,麥格羅。
樂活(LOHAS) 論文心得分享
大同大學---樂活(LOHAS)概念應用於生活用品創意設計之研究
這次參閱了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的研究案計畫,內容探討的”樂活”主題是時下正夯的設計趨勢,而我對樂活產品的設計與概念應用也相當有興趣,因此參閱這本計劃研究案後對於樂活的概念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
"樂活”一辭其實是翻譯自LOHAS (Life 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一辭的英語縮寫,單就字面上的解釋就是一種同時注重健康與永續發展的生活型態( 參考論文內容 )。如果簡單的說文解字就是快樂過生活。而近年來隨著全球暖化環保議題的逐漸重視,樂活風潮也逐漸加溫,市面上各種標榜環保、節能、健康的產品及服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例如:健康、有機產品、節能、環保產品、綠建築、瑜珈、…等等,LOHAS生活型態逐漸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下為國人所認識與接受,此外近年LOHAS相關的書籍、雜誌、電視媒體等都以LOHAS為主題進行專題報導,可見此一新興的生活概念逐漸深入一般大眾的生活各層面之中。
樂活的概念衍生到產品的設計方面,有別於工業生產大量製造、降低成本的模式,加上近年來生活品質提升,物質不虞匱乏與市場競爭激烈的狀態下,產品的開發過程將重心由製造者的需求層面,轉換到了消費者與市場的需求上,應此如何滿足新消費族群並拓展新產品,成為每位設計師設計商品的主要考量方向。
LOHAS新生活型態的出現,刺激著工業設計師的發想與創意,商品將兼具實用層面---簡化流程與節省能源,心理層面---自然簡單樸實與綠建築空間等等,証明了現代人對於樂活概念的重視,更是未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
而此研究案計畫中以健康生活、永續環保、身心愉悅三類,作為研究生活用品創意設計之核心概念,並配合兩階段的開放性問卷問答,第一階段的問卷作為設計商品的行前準備與市場了解,第二階段則是在設計模擬實品後做一滿意度與意見調查,兩階段的問卷相互對照下,所呈現的即為LOHAS概念商品在消費市場上的接受程度。

其中設計的一項樂活概念生活用品—BLOSSOM蔬果盤是我相當有興趣的設計商品,它的概念為取之於自然,回饋於自然。此水果盤能夠收集洗滌蔬果後殘留之水分,並加以儲存於底部以供給中央盆栽植物生長所需。雖然蔬果盤沒有太多的裝飾,但已符合樂活概念商品所帶給人節能、方便、與資源再生、永續發展的核心目標,此項商品在問卷滿意度調查中,也是滿意度與接受度最高的商品。 (
附圖)

此份計畫案讓我對LOHAS的定義與設計產品研發等面向有了初步的認識與了解,在參閱的過程中獲得了LOHAS概念相關的知識,對當今設計的趨向有了更進一步的體認,而LOHAS生活設計的應用商品也剛好是我有興趣的一項設計,希望往後的論文參考也能增進我對各種設計工作領域的知識,也增加對設計工作的啟發以及理論基礎的奠定。
參考資料補充: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木村麻紀(2007),全球樂活潮(李毓昭譯),台中市:晨星。
王文華(2007),Life2.0 我的樂活人生,臺北市:時報出版。
牛爾、朱平、王麗文 等(2007),樂活人物誌,台北市:文藝復興。
井手敏和(2008),元氣樂活(拉拉譯),台北市:聯經。
杜瑞澤(2002),產品永續設計綠色設計理論與實務,亞太圖書。
李維真(2007),樂活趣,台北市:文藝復興。
英格麗‧紐克(2006),樂活誌(吳亞光、謝維玲譯),台北市。遠足文化。
唐納.諾曼(2005)情感設計,(王鴻祥、鄭玉屏、張志傑…譯) ,田園城市。
褚士瑩(2008) ,樂活地球人,高見文化。
褚士瑩(2007),世界離你並不遠,台北市:大田。
箕輪彌生(2007),樂活一生(王麗芳譯),台北市:聯經。
MY LOHAS 生活誌(2006-2008),期1-期10。
樂活單車 (2007) ,期06。
廖德琦(2007),〈樂活商機 一年六百五十億〉,《新台灣新聞週刊》期572。
李昭儀(2006),自然意象轉化於綠色產品設計之研究-以辦公資訊產品為例,國
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孟天鈞(2006) ,樂活族消費者態度初探及行銷意涵,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
詹政勳 (2008) ,技術創新與樂活主義相關影響之研究-以Toyota Prius 為例,
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73 盧妍巧(2007),樂活(LOHAS)理念行銷之初探,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7-11 LOHAS 健康樂活網站http://www.7-11.com.tw/event/060426lohas/
FORA 太陽能家電網站 http://www.fora-fora.com/
LOHASCLUB 網站:http://www.lohasclub.jp/
LOHAS ONLINE 網站:http://www.lohas.com/
LOHAS NEWS http://lohas-news.jp/
MUJI 無印良品網站:http://www.muji.tw/
邱俊龍(2006),族群面貌探索—樂活族,東方線上。
李婕(2007)。〈搶占心靈市場,擁抱樂活商機!〉。《貿易雜誌電子報》。
東方線上(2007)。〈台灣樂活族群研究〉。http://www.isurvey.com.tw
74
Emailcash 台灣電子郵件市調網(2007)。http://www.emailcash.com.tw/
設計共和(2006),(知識管理時代的設計智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