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這邊做研究架構

一.資料收集部分說明
1.網路
在網路上找尋相關的部落格及論壇,其中許多人會分享、交流自己的經驗及看法,例如:待客的習俗、禮數。
2.圖書館
在高大的圖書館、書店(金石堂、誠品) 或其他地方圖書館尋找相關的出版書籍,此一步驟最主要的不外乎是收集有關台灣人情味的相關資料,另一個重要的因素為將書籍、期刊上的資料和網路資料比對,藉此去除錯誤的部分,以保持資料的正確性。例如:介紹台灣的書籍、臺灣待客文化相關之書籍、工共空間規劃研究之書籍等等。

3.
相關論文、期刊
尋找相關的碩、博士論文,可以使我們更加深入了解,也可以獲得一些在網路資源和書籍上找不到的研究內容,最主要的是能夠到已經被人深入調查並整理完畢之後的資料,可以減少本小組的資料整理的壓力,始得整體設計更加有效率。

二.田野調查部分說明

實地訪談調查:
在台灣的人情味研究中,因有些資訊是藉由資料收集部分無法得到的,所以必須實地的進行調查或訪談,將得到的資訊整合,補足資料收集無法完成的部份,使此研究能更加完整。
我們選擇的調查場所為公園、眷村、社區中的公共休憩空間和自家。在上述的前三項地點中,經常會有民眾聚集在樹下、公園的公共桌椅喝茶聊天或下棋,自家的部份為調查賓客來訪時,主客的互動。
而本小組的目的為分析此類現象、調查為何會有聚在一起這樣的行為產生、人們在這樣的一個活動過程中能夠得到什麼?和為什麼會想要加入這樣的一個活動?寒暄的話語、待客的方式等等,讓本小組在設計的情感和認同感部分更能使人一目瞭然。

1.肢體語言的研究:

利用肢體語言相關的書籍,調查人們待客或聚集在一起聊天、泡茶等等的行為互動模式,藉以了解在此活動中的肢體動作,了解什麼樣的動作代表什麼?或讓人產生什麼樣的感覺?

2.問卷調查:
為了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率的得到資料,所以利用問卷調查也是本小組的調查方式之一,在此階段的目的為了解人們在這些活動中的動機和有什麼樣的收穫,還有這樣的一個社交活動的過程中得到的情感部分。

3.訪談:
因訪談的部份較為費時,所以將視問卷調查的結果來決定是否進行,而訪談的最主要目的為針對年齡較長者,因語言或閱讀方面較困難(閩南語、視力或其他因素導致無法進行問卷者),或是有在問卷調查中無法得知的資料,如有上述的情形發生才會進行訪談的部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