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研究探討的目的為療傷系玩具之消費價值內涵、價值階層結構,比較不同世代進行療傷系玩具消費時,追求之消費價值內涵、價值階層結構,以及比較不同高低壓力族群進行療傷系玩具消費時,追求消費價值內涵與價值結構階層的差異。
療傷一詞原指在身理上的病痛獲得好轉,1990年後半期,則不僅是詮釋具體痛苦被治療的狀態,而是更高層次的精神面,以「恢復」為訴求。文中提到,在日本經濟泡沫化後,生活面臨的壓力繁重,因此衍生出了「療傷系」商品,舉凡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能夠使人心靈獲得撫慰,情緒得到安定之商品皆屬於此類。
療傷系商品之概念包含兩種,一是潛入消費者內心,訴說心事;二則是安靜地陪伴在身邊,讓人短暫的忘卻憂傷。而依照功能又能夠區分為;(1)滿足空虛心靈(2)即時轉換低靡情緒(3)趣味與實用結合。其中即時轉換情緒的商品現在市面上普遍都看的到,體積不大卻可以用來發洩出氣的隨身造型小人,或是隨意揉捏的掛飾等。另外結合實用功能的商品如附設小籃框的桌曆,或趣味抱枕等等。這些能夠成功轉移使用者注意力,並且在心靈上取得慰藉的商品讓玩具不再局限於兒童市場,成人消費者也開始為這些創意商品感到動心。
從近年來便利商店推出系列公仔造成的狂熱收集風潮就能夠得知,不只是年輕消費者,許多上班族也投入了此一行列。設計師在設計公仔時賦予了角色鮮明的個性及態度,而收藏者透過收集的過程中將公仔做為情緒投射對象,從中獲得了認同達到療傷效果。
同此次畢製欲發展的目標一樣,要設計一系列的療傷系商品,就必須先了解到上班族壓力之來源,以及療癒系商品之誕生緣由,關於玩具為何由兒童市場進一步跨越到成人市場,而在成人市場中的商機是什麼,消費者為何需要,需要什麼要條件類型的商品,產品價值及欲達到之目標等等,在資料收集方面會朝此一方向的研究報告做為參考,避免在過程中一味注意到產品的具體面而忽略了其精神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