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情感設計心得報告 Part ll-3.4.5

設計的三層次本能、行為與反思,普遍近幾年來消費者對於商品的消費,重點是得從量的滿足轉向質的滿足,金錢的支出只是在考量的一部分,購買商品的同時,也希望能夠同時滿足人們的感性層面。例如書中提到的瓶裝水,瓶子的特別、講究美感並且色彩繽紛,會讓人們留下空瓶子來裝水、收藏等等諸如此類的。這證明了產品的成功仰賴包裝,已超過它原本的功能和目的。這裡頭也參雜了情感的反思層次,人們會因為瓶子的特別或是有購買時的特殊情景不同的地點而覺得具有收藏價值。如同作者在前面第2章節提到的,回憶可以激起強烈,持久的感。
以下三種分析:
本能層次的設計關係到產品一開始產生的影響,包括產品的外形、觸感和感覺 。行為層次則是與產品的使用和產品給人的體驗有關係,但是體驗本身包含了很多面貌,如功能、成效和可用性。
反思層次,意識和最高層級的感覺、情緒和認知才會存在,只有在這裡才能體會到思維和情緒二者所有的影響力;反思層次也最容易隨著文化、經驗、教育 和個別差異的變化而改變。

體驗,是連接人與設計的核心。趣味性是在體驗中的要素,因此,在設計中自始至終都要把握體驗趣味性的設計。對於體驗趣味性,運用設計手法提供相應的體驗潛在性,滿足人們多層次的審美需求和輕鬆愉悅的心情。產品設計的樂趣和遊戲,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現象和觀點尋找和了解設計的構思,如產品中的動和靜的錯視、街頭彩繪中透視的錯視、物和影的光變化、彩繪空間中情境的轉借和格調的變化中非都市的建築風格、生活小物品的設計趣味借用、設計的趣味和黑色幽默、另眼看物件和材質、創造多樣化的功能和另類攜帶的可能、仿生設計等,都可以讓人們享受愉悅的體驗。

例如手機是大家身邊不可或缺的東西,它不單只是一個簡單的通訊設備,以商業來說它是保持聯繫的方法,它基本上是情感的工具和社交的幫手,它同時可以和朋友聊天保持聯繫,具備了情感內容。儘管它讓我們分享想法音樂圖片科技資訊等等,但是他真正的分享還是在情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