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設計心得
Part 1
情感設計似乎已成為近年來設計的趨勢,產品的設計不同以往僅局限於功能上的需求及外觀上的滿足,產品本身是否能與使用者之間產生情感上的連結,決定了產品設計的成功與否。在序言中,作者先以他收藏的三個不同形式的茶壺說明了產品設計的組成要素包含可用性(缺少可用性)、美學和實用性,除此之外還有一項相當重要的成份:情緒。情緒是生活中必要的部份,他影響著你如何感知、如何行為與如何思考,而一項設計能激起使用者正面的情緒觀感,並讓使用者「感覺良好」,必然會加深使用的的印象並更進一步的產生興趣而使用。作者再藉由茶壺點出了設計的三個不同層面:本能的、行為的、反思的,透過這三個層面進行情感與情緒之於設計產品的進一步探討。
「有吸引力的東西比較好用」,或許大家聽到的第一個反應和我一樣會認為無法以偏概全,然而作者在此舉了一項ATM自動提款機版面配置的實驗例子,此實驗中證明了不管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有趣且富設計感的操作版面確實讓人們認為比較好用,這項實驗剛好呼應了作者在序言中提及設計要素中的情緒成分:因為設計新穎且簡便的操作面板讓人們產生了正面情緒。情緒能幫助人們做決策,而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同等重要,正面積極的情緒是學習、好奇心、創造性思維的關鍵,而負面情緒則能使人專注集中並注意細節、解決難題,也因此設計產品才能確切在不同的面向散發對使用者的吸引力,喚起好奇心並激發創造力。若設計師欲透過產品傳達情感並將產品的潛能完全發揮,情感認知與表達的方法值得身為設計工作者的我們好好學習。
作者在接下來情感的多重樣貌與設計的章節中,對設計的本能層次、行為層次與反思層次作了清楚且詳細的解釋,這三個層次之間有著「時間」上的差別,本能及行為層次為當下使用產品的情感與體驗,而反思層次則可以透過對產品的感觸讓我們回想過去同時打算未來,在他所舉的例證中,不難發現作者想要強調的一點即是「使用者和產品之間的互動」,其中紀念品與照片便是很好的佐證。這兩項產品在本能與行為層次上稱不上是完美的藝術品,然而在反思層次裡她勾起了人們使用產品當時的回憶與情感,對使用者來說獨具回憶的與珍藏的價值。在近年的新一代設計展中,我們可以發現的是,那些被稱做是好的得獎的作品不一定特別具有強大且多元功能,許多的產品是為了”提升消費者的品味”更勝於”單純使用”,也就是為什麼產品若能激發使用者的興趣而產生互動,讓使用者覺得有趣且滿足自我,即便是三個層次有些許的衝突但又能相互影響,那這項具有吸引力的產品確實是一個好用的設計。
可口可樂這項家喻戶曉的品牌,為什麼他的品牌行銷及產品概念可以如此的深植人心,在於它巧妙的將不同文化的特質製作成充滿創意的行銷廣告,激發消費者在接處產品時的熟析感與溫暖,可口可樂前首席行銷主管瑟吉歐‧柴曼曾說過一句話:「感性品牌行銷就是要建立品牌與使用者之間的情感聯繫,建立起品牌或產品長期的價值。」這便是可口可樂成功的關鍵。
產品其實就是設計師與使用者(消費者)之間傳達情感與意念表達的媒介,設計師將他所想傳達的語言轉換成設計的符碼,使用者即是這些意念轉換的解碼人,因此如何透過設計表達出有效的感情傳遞方法,正確的掌握設計的三層次:本能、行為、反思則曾為重要的關鍵,缺一不可。
蘇嘴嘴這篇心得很好 我個人覺得 只要看了這篇就可以大概了解 本書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概念。
回覆刪除不知道有沒有人有其他意見的,或是你認為也很重要,但是嘴嘴沒說到的重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