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莊柏宣 指導教授:陳玲鈴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即將邁入下一個階段─資料收集及草稿定案的過程,便參考了一篇研究形變造形相關的論文,同時他也以椅子為研究案例,正好可做為之後發展造形的參考。
作者希望透過探討形變技術掌握造形與情感意象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提供給設計師一套預測造形在情感意象上的變化資料,內容藉由貝茲曲線來進行形變探討。
第一章首先描述當今社會消費者選購產品的普遍觀點已由功能導向需求轉變為外觀造形的訴求,尤其產品能與消費者產生共鳴時,情感上的認同便驅使他們購買產品,而現在產品的功能差異日益縮小,消費者最終決定選購的產品不外乎對於產品外觀造形的認同,因此作者認為設計師在發展構想的首要條件便是對於情感意象上的掌握,這將可提高消費者購買的欲望。 第二章則是造形形態的探討,造形乃是一種人們對自我意識的表達,而成形的過程可透過外界各種相關資訊的輸入,運用各種可行的解決方式,與已合理化的系統組合,而最終產生形或形狀。
ps.這圖表是造形發展的過程,很適合當我們做草圖發想參考的步驟,可惜無法調更大圖。
形態的構成是一種或多種力量加諸於材料上的結果,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形態皆由其目的,因此人造物品同樣具有目的性,只有最符合目的性的形狀才會被開發。所以當有新的需求產生時,新的造形必被發明。形無法在固定中求滿足,造形的進展只能不斷思索、向上的渴望及必要的企求下活動著。作者也提到未來造形勢必受到機械化大量生產的影響,產品造形受限在機械化下容易忽略使用者的需求,在基本的造形元素適當的利用多層程序的重疊,才能掌握最好的造形發展。而椅子最基本構件結構分為整體架構與椅背、椅座、椅腳之間的結合關係,每一個結構都需要多重實驗探討才能配合出最佳的曲線及角度。
閱讀完此篇論文後,自我檢討出以往在設計草圖之前並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才著手進行,導致浪費了許多時間卻沒有達到草圖之準確度,資料收集的超乎想像中的重要...大家加油拉。
參考文獻
1.林銘泉(1993),造形,三民出版社,台北市。
2.林書堯(1998),基本造型學,三民出版社,台北市。
3.徐特雄(1998),家具設計,正文出版社,台北市。
4.朝倉直已,呂清夫譯(1984),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北星圖書公司,台北市。
5.鄭兆龍(1999),消費價值與設計風格偏好性之研究─以家具為例,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研究碩士論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