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思・漾 吳雪聘創作自述》 南藝論文閱讀心得

台南藝術大學 
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
研究生 吳雪聘
指導教授 徐玫瑩

創作,往往是一種對於自己生活周遭所相處的人、感受的事、接觸的物的一種反映方式。開心、憤怒、悲傷等這些感受可能以任何一種方式宣洩出來,作家可能以寫作的方式抒發、舞蹈家可能以肢體動態的表現方式而藝術創作則是透過自身抽象的體會以不同的工藝或藝術表現手法去呈現內心的感受。

在此論文中,作者分享在百貨精品專櫃內的各種品牌在現代社會存在的意義以及對於台灣精品手勢市場的各種影響,並針對D/KCARRE COPENHAGENJANINA等三種品牌的經營、創作手法、行銷方式等作了比較與分析,並進而連結到自身所學,並呈顯人與人間的關係、人與空間的關係、自身體會以及對材質與呈現方式等幾個方向去做出四種不同主題的創作。

在《心行動》、《新樣貌》、《心樣貌》等系列中探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並以材質、呈顯技法等方式去述說防衛、愛與被愛、痛苦等抽象的內心情緒等感受,並延伸出《心想像》的一件首飾作品,探討感情問題,朝首飾的穿戴行為發想。作品以紅心亮眼的玻璃作主要元素造型,並在玻璃的背後製作尖銳的尖刺,述說貪圖眼前美好的事物往往會因它而付出對等的代價。

《紀念物》系列則是忠誠的呈顯作者於德國旅行的美好回憶,對於第一次親眼看到雪花的感動,並模擬其造型,作出一系列造型有趣的雪花飾品,並依造型的區分而有了不同的佩戴方式。這些創作物或許因技法而美麗,但永遠還是比不上第一次親眼看見雪花的感動。

《空間的飾物‧燒結的記憶》源自於配戴首飾的概念。人,配戴首飾為一種身體的裝飾,而在空間中,或許就成為了一顆亮眼的寶石,因此作者以鋁染及玻璃透亮的質感,詮釋人與空間、介質間的對話,也為一種情感的創作。

並在最後,作者自己介紹創作的各種試做與製作過程,之中鋁與玻璃的結合是作者不斷嘗試想要突破的技術,最後唯有不斷的試作,才得以有心得與結果,這也讓我想起賴老師說的,在作作品的過程中自己的試作是重要的過程,親身體驗之中的過程,反覆的試做,從中學習到經驗,進而得知其可行性。這也讓我反思自己在製作前是否有做到此重要的步驟。

6 則留言:

  1. 阿陽這篇心得 寫得不好 為什麼不好呢??
    大家給他具體意見吧 難得有可以批的人出現
    而且是可以需心接受批評的人出現 真是太好了
    大家不要客氣呀
    我先說一點 就是 讀完這篇心得
    我還是不知道 這個作者這篇論文到底要說的是什麼呢???

    回覆刪除
  2. 既然老師都說了.....
    我覺得以作者的章節重點來敘述會讓看的人比較清楚
    因為我們沒看到文章,可能不知道它裡面有什麼
    所以如果突然蹦出「心行動」這些詞可能會有點霧煞煞
    最後要加上參考資料唷> . ^
    鞭太多了,誰叫你不跟我們去游泳!哈哈

    回覆刪除
  3. 嗯嗯 活跳於的意見好呀
    不過 還有很多可以提出來哦
    大家踴躍提出來吧
    呼呼呵呵呵..............

    回覆刪除
  4. 嗯嗯
    多謝指教
    在之後的書寫上會再多加注意^^||

    回覆刪除
  5. 板橋阿陽的回答..............
    言不由衷 猶豫不決 優柔寡斷
    ...................

    回覆刪除
  6. 這篇論文呢..是藝術家在當時的時空背景
    生活體驗與創作同步進行的紀錄
    創作是想法跟思緒的部分呈現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