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表現技法&讀書會後續作法
有關表現技法&讀書會的進行方式
請不要以為暑假快結束 沒有再開會就忘記了哦
我可是沒有忘記哦
表現技法部分 這幾次開會以來 大家所拿出來的成果 都有進步
BUT...也僅止於--有進步 距離--好--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所以請各位不要怠惰了 還是維持 每周至少五張的速度練習
我會依據適當時機 請各位拿出來看看
下次就設定在 9/9號 當天各位需要繳交提案書 我們就一起把這部分看看
如果 不想再畫 清水先生的東西 請自行尋找 也可以拿身邊的實體物品來試試看
本校圖書館 其實有幾本不錯的表現技法書籍 就等各位發現而已
另外 讀書會的事情
由於每次開會 時間都有限 所以實際上 我們只進行過一次都不到的讀書會心得分享
我想 就換個方式吧
目前 我們有兩本指定書 各位都有買了 相信各位也都看了
本組正好六位 就請 每本書分配三位 讀完之後 依據個人所負責的章節前後順序
在這個blog上面 各發表一篇心得
這樣 大家都可以看到 也可以有所回應
相信這樣會比較方便 各位也可以藉這個機會 練練如何寫文章
各位的文詞不是我在說的 真是太白話,太貧乏了
颱風來襲 有關9/2周四北上行程
今天晚間 氣象局已經發布 台灣 海陸颱風警報
為了安全起見 我建議 9/2的行程 改到下周二或三
維持本周不便的話 恐怕會有問題
另外 9/1本周三的行程 則建議 依據原訂計畫進行
各位意見如何
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分享:北歐設計師(修改
所以我打算有時間再慢慢重新編排,也依照老師的意見
再另外新增一些較深的資料給大家看看
謝謝老師的看法,我修改之後再po上來囉!
北歐設計師電子檔
這是電子檔連結~有需要再下載吧
(我用插入連結居然沒用,到底怎麼一回事阿Orz)
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思・漾 吳雪聘創作自述》 南藝論文閱讀心得
台南藝術大學
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
研究生 吳雪聘
指導教授 徐玫瑩
創作,往往是一種對於自己生活周遭所相處的人、感受的事、接觸的物的一種反映方式。開心、憤怒、悲傷等這些感受可能以任何一種方式宣洩出來,作家可能以寫作的方式抒發、舞蹈家可能以肢體動態的表現方式而藝術創作則是透過自身抽象的體會以不同的工藝或藝術表現手法去呈現內心的感受。
在此論文中,作者分享在百貨精品專櫃內的各種品牌在現代社會存在的意義以及對於台灣精品手勢市場的各種影響,並針對D/K、CARRE COPENHAGEN、JANINA等三種品牌的經營、創作手法、行銷方式等作了比較與分析,並進而連結到自身所學,並呈顯人與人間的關係、人與空間的關係、自身體會以及對材質與呈現方式等幾個方向去做出四種不同主題的創作。
在《心行動》、《新樣貌》、《心樣貌》等系列中探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並以材質、呈顯技法等方式去述說防衛、愛與被愛、痛苦等抽象的內心情緒等感受,並延伸出《心想像》的一件首飾作品,探討感情問題,朝首飾的穿戴行為發想。作品以紅心亮眼的玻璃作主要元素造型,並在玻璃的背後製作尖銳的尖刺,述說貪圖眼前美好的事物往往會因它而付出對等的代價。
《紀念物》系列則是忠誠的呈顯作者於德國旅行的美好回憶,對於第一次親眼看到雪花的感動,並模擬其造型,作出一系列造型有趣的雪花飾品,並依造型的區分而有了不同的佩戴方式。這些創作物或許因技法而美麗,但永遠還是比不上第一次親眼看見雪花的感動。
《空間的飾物‧燒結的記憶》源自於配戴首飾的概念。人,配戴首飾為一種身體的裝飾,而在空間中,或許就成為了一顆亮眼的寶石,因此作者以鋁染及玻璃透亮的質感,詮釋人與空間、介質間的對話,也為一種情感的創作。
並在最後,作者自己介紹創作的各種試做與製作過程,之中鋁與玻璃的結合是作者不斷嘗試想要突破的技術,最後唯有不斷的試作,才得以有心得與結果,這也讓我想起賴老師說的,在作作品的過程中自己的試作是重要的過程,親身體驗之中的過程,反覆的試做,從中學習到經驗,進而得知其可行性。這也讓我反思自己在製作前是否有做到此重要的步驟。
彪琥製鞋工廠參觀心得
這次很高興能在文產組的邀約下來參觀彪琥製鞋公司,在進入崎嶇的小路後,終於到了這家看似一般售鞋店面的公司,很難想像在這麼小小的一棟大樓內盡然是公司生產鞋子最主要的地方。
在一樓的部分主要介紹了彪琥鞋業的整個品牌故事與歷史,並介紹各種有關台灣發展與公司自行開發的客製化鞋子,從草鞋、三寸金蓮、木屐、帆布鞋,一直到現在廣為穿用的皮鞋、運動鞋皆有。並敘述了台灣鞋業發展,早期五、六零年代時,為台灣加工出口時期,也是傳統手工加工業最盛行的時候,而在參觀內部,建立了一個小小展示區,為老闆當時將「客廳即工廠」的情況,清楚的以實體表現出來,在展區內擺放了當時鞋子專用的縫紉機,也很難想像當時那裏就是最初開始彪琥鞋業的發始地。之後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了許多的彪琥歷年發展的經典款,而在這些鞋子的背後也都有開發的意義與故事,相當有趣。而在材質與鞋子功能的介紹區則是彪琥鞋業最為講求的地方,從鞋子所要選用的皮料,一直到搭配設計、機能,都相當的重要,皮料攸關鞋子整體的外觀設計感,而機能的設計更會影響到使用的舒適感,因此彪琥鞋業也一直在為人體工學方面的設計上有所琢磨。
在二樓處為主要打版、設計、裁剪鞋子部位的區位,在這區塊可以清楚的看到鞋子製造流程的前半段。設計師將鞋款設計好後,由打版師依設計造型的鞋款去分析區塊與部位,進而將這些部位轉為平面的紙板再以切割機做精確的切割,製作的過程很像一般再玩得紙模型玩具,也是我相當感興趣的一個區塊。之後確認好的版型再製作特殊的鋼模進行布料的裁切。
將這些裁切好的布料再交由三樓的部門作組合,可以看到各式各樣造型有趣的機器再運作著,依機器的不同當然有著不同的作用,在此的工作人員做的工作都是專業化的訓練,一個人只負責做一件事,並與機器培養出默契般的,製作速度都相當熟練,也難怪彪琥的鞋業產量這樣的龐大。
之後,回到了販售部,與老闆進行了一次有趣的會面,談述目前臺灣鞋業的發展,公司努力追求的目標,並期待彪琥的發展能越來越好。工作人員也親切地為我們做足部的測量,在測量結果可看出一個人的身體狀況與行走習慣,並會對未來造成甚麼樣的影響等等。
在這次參觀後,體會到鞋子並不是我想像中的多以機器自行製造為主,而還是一種「手工藝」的製成方式,明顯的在製版、壓模、車製等工作即可看出,只是機器可能條件比早期年代來了進步許多,得以加速工作進度,減少人力的使用,但實質上依然是一種傳統的製成方式,也期望這樣的產業在台灣得以持續經營下去,成為下一個台灣之光。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9/1(三)號屏東紙房子校外參觀 更新版
我們更改時間了囉!!! 跟他預約的時間改為9點半至10點
老師:我們要從九如交流道下去 左轉里港
吳小姐說裡港附近有2.3間7-11,到
時候我們如果不清楚可以詢問一下店
家,或者是下交流道時我再打電話問
他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新成員加入
我也已經發出本網誌的邀請給同學
相信這幾天 會有五位同學加入
歡迎他們加入 請各位多多關照
也請各位 多多利用本網誌 分享資料 設計情報
謝謝
9/1(三)號屏東紙房子校外參觀
已經跟那邊的吳小姐聯絡好了
跟他們預約的時間是早上9點
因為他們下午有事情所以又要麻煩大家要早起出發囉
老師:關於地圖路線吳小姐說從南二高走接屏東里港 就會看到有路標寫大茉莉農莊
但是不要過高速橋 到時後再打電話給他 他們會跟我們說
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討論~校外參觀租車事宜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蘇嘴嘴&小慧組 的調查日程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開始書目認養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公園設施使用行為之研究—以彰化市鄰里公園為例
設計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研究生 施晴絨
指導教授 翁玉慧
公園設施是要供人們使用,但是公園內設施可能因為設計不良、設置位置不當、缺乏使用舒適性或其他原因而造成減少大家使用。公園中的設施常常可能因為欠缺保養或設施承載量不足等原因,被使用減少或可能對使用者造成傷害的。也可能因為設施年久失修或使用者沒有依照原來的設計使用而發生一些意外。
休憩設施是“坐”的基礎不僅包括凳子、座椅以及亭、廊、花架、敞廳等這些坐憩設施,還包括部分存在於空間中的自然物或人工物,例如台階、花壇、置石等也可作為坐憩設施的一種。滿足休息功能為主,充分考慮人的因素,設計造型考慮較簡單,但在構造、尺度、材質等方面考慮的更為科學、實用,並經常結合其他的功能性輔助設施滿足場地使用所需。
在現在很多的社區公園裡的坐椅都會出有一些結構尺度的問題,有一些座椅尺寸過大,兩人坐太寬、三人坐太窄的情形時有發生,造成成本的加大,資源的浪費。 坐憩設施的材質要做人性化的考慮,還有對設施的定期維護。 坐憩設施的設置數量及方式還需進行進一步的合理分析。在很多公園,坐憩設施數量不足和方式不恰當的實例還隨處可見。有些遮蔭下的坐憩設施不足,有些大段路程都沒有座椅,或座椅設置不明顯不易找。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坐憩設施的要求越來越高。社區公園的坐憩設施雖然屬於小型設施,但仍需用心的去設計。設計出體現本地特色以及獨特個性的坐憩設施。
參考資料
1.Albert J. Rutledge著,李素馨譯,1995,行為觀察與公園設計,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于正倫,1991,城市環境藝術景觀與設施,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3.于正倫,2004,城市環境創造景觀與環境設施設計,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于明誠,1999,都市計畫概要,詹氏書局,台北,p.371。
5.文崇一,1981,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東大出版社。
6.王錦堂編,1991,論中國園林設計,柬華書局,台北,pp.1-320。
7.成其琳,1991,都市公園系統規劃設計準則之研究,中央營建技術顧問研究社,臺北。
8.何福田、蔡培村、周甘逢、黃顯政,1990,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出版。
9.何福田,1990,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青年輔導研究報告之六十九。臺北市:行政院青年 輔導委員會。
10.吳嫦娥,1995,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省思,學生輔導通訊,第三十九期,第44-49 頁。
11.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12.杜宏武,2006,珠江三角洲住宅休憩環境設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3.林宏晉,2003,不確定因素考量下之都市鄰里公園區位選擇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14.林佳蓉,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15.林晏州、陳惠美、顏家芝,1998,高雄都會公園遊客滿意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1(4):59-71。
16.林進益,1977,公園計畫與設計,正中書局,臺北。
17.孟剛、李嵐、李瑞冬、魏樞,2005,城市公園設計,同濟大學出版社。
18.邵正明,1990,購後滿意程度與再購行為之研究─以彩色電視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中。
19.侯錦雄,1999,休閒生活態度與鄰里公園使用行為之不同層級成是比較—以台北、台中、彰化市居民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2): 55-69。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論文心得─形變造型之情感意象預測與探討─以沙發椅為例
研究生:莊柏宣 指導教授:陳玲鈴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即將邁入下一個階段─資料收集及草稿定案的過程,便參考了一篇研究形變造形相關的論文,同時他也以椅子為研究案例,正好可做為之後發展造形的參考。
作者希望透過探討形變技術掌握造形與情感意象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提供給設計師一套預測造形在情感意象上的變化資料,內容藉由貝茲曲線來進行形變探討。
第一章首先描述當今社會消費者選購產品的普遍觀點已由功能導向需求轉變為外觀造形的訴求,尤其產品能與消費者產生共鳴時,情感上的認同便驅使他們購買產品,而現在產品的功能差異日益縮小,消費者最終決定選購的產品不外乎對於產品外觀造形的認同,因此作者認為設計師在發展構想的首要條件便是對於情感意象上的掌握,這將可提高消費者購買的欲望。 第二章則是造形形態的探討,造形乃是一種人們對自我意識的表達,而成形的過程可透過外界各種相關資訊的輸入,運用各種可行的解決方式,與已合理化的系統組合,而最終產生形或形狀。
ps.這圖表是造形發展的過程,很適合當我們做草圖發想參考的步驟,可惜無法調更大圖。
形態的構成是一種或多種力量加諸於材料上的結果,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形態皆由其目的,因此人造物品同樣具有目的性,只有最符合目的性的形狀才會被開發。所以當有新的需求產生時,新的造形必被發明。形無法在固定中求滿足,造形的進展只能不斷思索、向上的渴望及必要的企求下活動著。作者也提到未來造形勢必受到機械化大量生產的影響,產品造形受限在機械化下容易忽略使用者的需求,在基本的造形元素適當的利用多層程序的重疊,才能掌握最好的造形發展。而椅子最基本構件結構分為整體架構與椅背、椅座、椅腳之間的結合關係,每一個結構都需要多重實驗探討才能配合出最佳的曲線及角度。
閱讀完此篇論文後,自我檢討出以往在設計草圖之前並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才著手進行,導致浪費了許多時間卻沒有達到草圖之準確度,資料收集的超乎想像中的重要...大家加油拉。
參考文獻
1.林銘泉(1993),造形,三民出版社,台北市。
2.林書堯(1998),基本造型學,三民出版社,台北市。
3.徐特雄(1998),家具設計,正文出版社,台北市。
4.朝倉直已,呂清夫譯(1984),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北星圖書公司,台北市。
5.鄭兆龍(1999),消費價值與設計風格偏好性之研究─以家具為例,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研究碩士論文。
8/6-彪琥參觀工廠心得
一開始介紹員帶我們從一樓後面歷史館的部份開始解說,從以前草鞋到後面的馬鞍鞋,台灣的三寸金蓮、木屐等多樣性的鞋子因文化與地區不同有不一樣的風格。以前台灣錢淹腳目時期,家家拼經濟的景象也不會少了製鞋業,彪琥內部還保留著老闆早期在家中做鞋子的照片與場景,當時的員工都是家裡客廳就是工廠,以前我媽媽做衣服的時候,也是家裡就跟裁縫工廠一樣,一堆籃子裝著布匹,外面就是裁縫機,而且從早忙到晚,我想這就如同老闆所說台灣人「台灣牛」的精神。
二樓的設計部門也很有趣,簡直就是小型的成品製造廠,從發想到紙模、成型,先在這邊試驗鞋型的可行性,經過試穿,再做修改,之後再釋出版型請廠商做模具,才又接著給底下的員工執行,生產流程非常的明確,其中還有一部非常大的雷射切割機,比我在屏科大看到的還要大,是用來執行「小量、多樣式」的商品,因為多樣式且量小的鞋子如果請工廠開模太浪費成本。
三樓就可以看到成品了,昨天去的時候他們剛好在作外包的軍鞋,看樣子軍人穿的鞋子都還不錯,還看到一批要銷到日本的刺刺鞋,日本人果然新潮~。
最後老闆跟我們分享他在台灣創業的心得,也的確在台灣要將打好品牌不容易,雖然我們有技術,但是MIT的概念一直不比外來品,就像我們都被外國品牌洗腦一樣,但是在越來越講究綠色、健康休閒的樂活設計潮流下,彪琥也順著這波潮流,引進能觀測足弓的機器,這樣能配合每個人做出適合他們的鞋子,非常的打動消費著的需求,也讓我們見識到了台灣品牌所堅持的質量感,非常感謝彪琥讓我們有充實的一天,了解一個品牌後面的故事。
心得分享-彪琥鞋業觀光工廠
如果沒有此次難得的參觀經驗,我還真的不曉得彪虎鞋業這個台灣自創的鞋牌,這次很高興有如此的機會參觀彪虎鞋業的觀光工廠,認識了這一群努力不懈,為台灣爭取創造與希望的熱血團隊。
彪琥鞋業觀光工廠位於民族路上的狹小巷弄中,一般人很難想像巷弄中竟然身藏著台灣製鞋的巨人,它成立於1988年,經歷了當時台灣製鞋的盛況,而後也經歷了台灣鞋廠外移潮,以及台灣開放大陸鞋品進口對國內市場的衝擊,歷經波折的彪琥鞋業秉持著根留台灣的決心,一步一腳印,堅持不因總體環境的改變而外移大陸設廠,也不雇用外籍勞工,不但創造了台灣就業之機會,彪琥的品質與誠信也因而逐漸得到信賴。近年來透過參予承辦各種的活動,提倡健康養足的概念,產品的門市也積極的拓張,希望藉由教育與推廣的模式建構國人對台灣自創品牌的信心。
觀光工廠的一樓陳設著產品銷售門市以及鞋子故事館,參觀過程導覽員很細心的解說製鞋的歷史演變,到標琥鞋業的製作詳程,此外很值得一提的是故事館的二樓以上便是整個鞋業的工廠,從產品研發設計部到實品製做部門,再到產銷包裝部門,完全透明化的製鞋過程不難感受到彪琥鞋業的用心與堅持,除此之外工廠內剛好有一批即將完成的超酷卯丁球鞋,原來是彪琥和日本廠商合作共同研發的呢!!!參觀最後,很榮幸的彪琥鞋業總經理親自和我們面對面會談,他提到了台灣目前之所以會不了解國內的自創品牌,我們多少都有責任,我們都一味追求著進口品牌的優越感,而完全忽略了真正一雙好鞋所帶來的附加價值。不過近年來國人開始重視健康有機的觀念,鞋業所提倡的健康機能也開始越來越多人重視,這對彪琥鞋業來說不但是一劑強心針,也積極的透過年輕設計師的觀點對於產品的設計元素注入新的活力。
很感謝彪琥鞋業讓我們有此次嶄新的視野,也期望彪琥鞋業的努力能夠得到更多台灣國人的重視與愛護。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漆藝在工藝製作上裝飾應用之研究
研究生:劉靜蓉 指導教授:張柏舟
這次的畢業專題作品將使用「漆」此種媒材,做為設計的重要元素之一,所以閱讀此篇論文來加以了解漆的各種特性,希望對漆藝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以方便日後在畢製作品的執行上能更加熟習此媒材與應變的能力。
本篇論文主旨在探討漆藝素材與技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試圖從傳統漆器裝飾圖案的演進,整理出漆藝技法對漆器有那些表現功能與方式。在研究背景與動機中說到,傳統生活中都以「純天然材料」、「純手工」製作漆器,但因社會的進步漸漸由塑膠製品所取代,而也因漆的取之不易、價格昂貴等限制,使漆器走向高價位的藝品定位更加明確,器物的裝飾性功能必然提高。而此次嘴慧二人小組的畢製作品中,就是想藉由上述所說的特性,讓我們所設計的東西走向為高價位的藝品,並利用「裝飾」效果表現出漆器的多樣化與豐富性。而何謂裝飾,我認為只到能賦予美的方法,讓作品產生更豐富的美感,都算是達到裝飾的目的。
論文第二章文獻探討中,作者首先解釋漆的由來,說到漆藝所用的漆,指的是從漆樹取得的天然生漆,而到近代西方才出現合成塗料,而漆也僅是一種塗料,必須附在胎骨上;其後說明漆器歷史,作者清楚的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一直介紹到明清的漆器發展史,在文字說明同時作者也放上各朝代的代表圖片以供讀者參考,歷史中說到唐、宋代是漆藝發展的高峰期,民間製作漆藝也是相當普遍。最後帶到台灣的漆藝發展的興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