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想想,書





從一開始想要做書櫃到之後所做的資料蒐集,直到上次準備第一次小組討論PPT還有實際討論狀況,我發現自己,其實一直把自己放在一個框框的邊角,以為踏進去了,實際上,還是為了踏進去的那一腳而打轉,一直沒有捫心自問,為什麼當初自己會踏出這一步呢?進而影響自己思緒混亂,原來,那個一開始想設計初衷,自己都還沒想清。













書,從以前到現在代表著知識象徵,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等等古詩文句,都讓我們知道以前人對於書中的智慧及學問追求勝高。從小到大每個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書的存在,當然每個人對於書籍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不盡相同,實在說起來,每年書局購買書的人數逐漸下滑,圖書館借閱數也是越來越低,台灣人平均每月觀看幾本書的數字總是不超過兩位數,這代表著什麼?時代不同了,隨著人民平均學歷年漸升高,卻和人民月看書平均值成反比,可見學歷平均的升高和人民月看書平均值無絕對影響。






現代的科技及網路使用越來越普遍,造成的影響不外乎書籍已不再是唯一獲得資訊的來源方式,那個大書局為何還是沒有完全落寞?書籍還是一本一本的出版。那麼就以看小說為例,現代新起的很多網路小說家已經讓許多小說讀者改變了看小說的形式,從書本上轉移到網路,相較於以傳統方式宣傳自己作品的小說家,這些網路小說家擁有更多的小說粉絲,原因何在?數大便是美,上網免費看小說的粉絲顯然比用現金去購買一本小說的人數多很多。









那理所當然很多人會想,那作家和出版社賺什麼過活?將網路上已有的小說文章段落一篇篇集合成一本書,消費者還願意買單嗎?答案是會的。





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在網路上一篇一篇點開看閱文章,如果說看書是享受其中的過程及內容,一氣呵成當然比斷斷續續來的令人滿意痛快許多。再者,若網路上人氣超受歡迎的書,一本本的實體書在市面上出現,購買的人不外乎是忠實的粉絲支持者,再來,常逛書店的讀者也會注意到書籍的暢銷而引起其注意,好的作品,人人看到都願意掏荷包購買它,既然這作品已在網路上受到肯定,那麼到市面上販售也絕無冷場。







因為紙價上漲,所以相應的,書價跟著上揚,也是造成書銷售量日益降低的關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相同的經驗,看到了一本外表及簡介還不錯的書,買回家,看完了,失望度比滿意度來的高,造成下次買書時更加嚴謹,生怕又買了本讓自己失望的書籍。如此,既然每本書都是主人親自挑選購買,當然的,書架上自己所購買的書可以表現自己的個性。









以上所講的是人對於書的價值,那書給人的感覺呢?網路給人虛無飄渺一直在更新變動、充斥著許許多多不同意見想法的人們、異變性極高的感覺,速度快相對地,也很混雜。書不同,經由許許多多的作者、編輯部、出版社的檢查及討論、審核,每本書都有它特定的ISBN編號,給予的是給這本書的保證,大家應該很少看到書籍上出現錯字的吧?再來,書是握在手上的,用我們的雙手一頁一頁的翻閱,細看著每一個字和其他字密切互動著,看了幾次書上的字絕不會有改變,是一種確定感、信任感。








再來提到電子書和書之間的牽連關係,將書電子化、檔案化,是一個閱讀歷史的轉捩點,提倡環保還有方便性,一次帶著千百本書走到各地,的確吸引人心。電子書和書都是可確定性及保證性,電子書沒有網路的缺點,還多了便利性。但是,電子書為何沒有一夕之間席捲全世界及民間?普遍性不夠,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會想購買一個電子書來看,想看電子書,也許你首先還是需要台電腦,再來經由網路或是外界傳輸進入你的電腦,使用軟體打開你那本電子書,這才能開始閱讀,在大家還沒有那麼熟悉電子書的時候,還是優先選擇走去書局買那本書比較實際,並且付完錢至少還有拿在手上的實在感。





實在感對於人其實不盡明顯,沒有特別提醒或是看到實際的物件,人們並不會特別注意到,但若你讀完電子書十本比起桌上堆了十本以閱讀完的書本,書本實實在在提醒著你:你看完了。






人們對於書,就像是人們對於相片一樣,值得紀念,值得相信,值得回味,值得看到擁有,人多多少少有念舊的感動,每一本所購買的書,留在自己身邊,一本本或許參差不齊,或厚或薄,但每一本都曾經給過你感動充實過,收集這些感動充實的收藏物件-書櫃,代替主人保管這些書籍,珍藏著。




1 則留言:

  1. So,阿肥,上次請你提出的申論題,你想好了嗎。
    這篇可沒有結論喔,只算是你情感的抒發。

    快快將你的大作,給大家分享一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