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記憶.行為:設計的情感模式探討-以對國小椅子的記憶為例

系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指導教授:梁桂嘉

研究生:詩雅

日期:中華民國998

經過上次畢製討論,我們這一組所要研究的範圍就是在家具與台灣人情味的情感融入這兩大區塊,而這篇論文所題方向與我們有點雷同,論文主要是在探討如何將情感融入在設計作品裡,從設計籌範(1.視覺記憶2.行為經驗)的研究運用什麼樣的手法才能讓使用者與情感連結達到最好效果案例分析、製作時所要觀察的對象的研究與田調訪談再到草圖發想與製作。在這篇論文裡都有一一的探討與研究,所以在我們第一次製作有關情感的設計,我覺得這篇論文很值得我們本組去參考學習。

這是我大概整理的論文架構



研究背景動機:

本論文認為現今這社會不再是像以前一樣,僅訴求產品的功能,而是具有表達心理層面的訴求,認為產品是具有心理和社會層面的作用,而設計師的職責就是如何發展新的產品語言,創造出能展現功能用途文化背景或是自身經驗與風格之產品造型,而這篇論文就是再研究如何能建立一套設計的思考方式,能有效的幫助設計師進行功能、情感兼具的設計模式。

研究目的:

記憶不單單包含了我們的情感,也儲存我們的行為模式,而這篇論文,希望能透過記憶行為記憶的探討來收集人的情感,將產品設立為記憶與情感的刺激點,再以這些元素導入產品的外觀和功能上面,希望能喚起使用者的情感並產生共鳴。

在文中也提到「再憶」這詞,期望透過設計能使記憶再現,能重新檢視過去的回憶與思想,藉著過去不同的觀點達到趣味性。

文獻資料:

在文獻資料裡面,主要再探討(1)記憶、行為、情緒(2)記憶的思考與方法研探究

在這一章節我覺得他下了很大的功夫去探討,所以資料超多的,我就簡單的敘述一下。

(1)記憶、行為情緒這裡面,主要是在講記憶、行為、情緒三者的關係,認為 三者的

關係是互相關聯的,而情緒與行為最後都會匯入記憶的資料庫裡,了解記憶就可以了解,我們也可以了解一個人過去的情緒與行為模式(習慣)

(2)記憶的思考與方法研探究,這一小節,主要是在研究各研究者對情感設計所設下的方法來研究,在裡面我也覺得鄧建國的思考矩陣與我們本小組所要求的架構有點像








而在所有作者提出的所有研究架構裡的共通要點:

1.造型與功能的差異化能帶來驚奇與幽默

2.造型是表達情感最容易之方式

3.設計情境(情境劇本故事法)語符碼轉換(語意法)方法可以一起運用,可以得到最大效益

4.從消費者身上尋找要素,可以避免社記者單方面的感受

設計方法:

本論文最主要表達得應該就是在這一章節,作者希望能歸納出一討完整的模式好讓其他設計者能建立一套好的情感模式來進行設計,而在論文裡也一直在說,拿達到最好的效果的情感設計,應該是視覺記憶與行為上的記憶屬同一事件情節,不慣在視覺上與行為上都是有相同的意義,同一事件中拆出來做設計的,而我們在這的畢業專題也是希望能以這樣的方式呈現,所以作者整理得這架構蠻適合我們這一小組去斟酌看看。

作者其他研究所整理出來的設計流程架構圖


設計模式應用於創作方法與理念

這一章節是作者他運用他整理的模式來自身創作一件作品出來,作者是以國小的椅子作為他的情感來源,之間他做了很多調查,與觀察,從視覺上的感受到使用者對物品的述說,都逐一的調查、運用。








作品理念:











作品呈現
































個人總結:

在這篇論文與作者實際去實行整個流程時,我覺得在做有關情感上的作品時,關鍵應該就在消費者與使用者身上尋找到那情感的要素,而不是設計者單方面的思考與觀察,是必須與消費者溝通調查他們對產品的情感來源與他們使用的方式做為結合,才會使使用者感受到那份情感並與之共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