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三、尋找美的途徑
經過強兩張的說明,了解關於美的基本核心概念、價值。以美與生活的關係、美育的實施與落實。再來要談到實際應用的方法。前兩張提到的方法僅是途徑,這裡要談到的是它在生活中各個不同的領域中被獨立出來討論的實踐方法。
*美的文化觀
本節旨在討論不同文化對美的追尋方式不同,對我們目前所單純化而談的形式美的見解也相對不一樣 。中國人文化重禮抑美。美,當起始,指的是人體之美。而男性社會中,指的自然就是女體的美了。它的力量在野蠻世界是很可怕的。商亡於妲己,西周亡於褒姒,吳在吳越之爭中亡於西施,美女的美式毀滅王朝的力量。西方也是,特雷城為美女海倫而戰就是其中一例。因此為了避免人體的美造成的動亂,我們在理的基礎上創造了衣冠之美。但其實美的力量在東西方接有所感,但是面對的方式卻大不相同。東方是試圖遮掩與逃避,西方擇是要研究美的原由,把它變成精神力量。西方人不講衣著,古希臘不分男女,幾乎都使以白布披身而已他們對
美沒有恐懼感,而是在與愛相結合後,有崇敬之心。而以東方來說,美這點轉化到情、境之美。中國人不是視覺美學,而是情、境美學。在形式上,美落入裝飾的範疇。中國人習慣了把詩文中表達的情感美視為正宗的美,把與生活相關的視覺之美,當作匠人之美。不過再全球化時代的挑戰來臨,仍然證明了中國的匠人,以其審美的本能,創造了許多很符合西方美感的東西。
*窮人才需要培養美感
需要精神生活的人就需要美感的素養,這是無關於貧富的,要怎麼突破市民通俗文化,使它們進入精神生活的境界呢?答案是教育。財富與修養無關,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精神是與此完全相反的。孔子的門徒中以非常窮的顏回最受尊重,正式因為他安貧樂道。後世讀書人大多追求功名不成,就把自己埋藏在美的世界中,以詩文書畫自娛,如果沒有美感的慰藉,不知多少讀書人會含恨逝去。所以美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中產階級化的社會最明顯的特色就是教育普及,他們幾乎人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意思是古之平民沒有有談美的機會,說是資產階級的專利是說的過去的,但今天的平民卻有充分的機會追求美質生活,有足夠的教育背景以及物質條件,卻捨棄美感,是說不過去的。但是清苦生活更需要美感,有之事的人過清苦的日子,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美的力量就是其中之一。審美從空白開始。不一定要買的起千朵玫瑰才夠,也許一朵玫瑰、一段枯枝所構成的美,更富於精神價值。掌握了基本美感素養的人,在任何事物上都有鑑別力,真正有眼光的人不是價錢高才是美,而是入眼者才是美。
*美的範疇之辨
當我們認真談美的時候,廣義的美是談不得的。比如果們談美育,希望國民有普遍的美感素養,就不能採寬廣的定義。西洋人在十九世紀推行國民美育成功,就是把美定義成視覺美。這跟談美和談美學的關係是一樣的。因為美是人類共同的感覺,美學則是學者們以美為對象所建立的理論。也就是說,其實本書談美的重點,是在分享美的體驗,而不是學問。系統的思考,是希望透過思考來了解,為什麼偉大的思想家會陷入無謂的美學思辨中。作者以他的專業背景說明。建築家的使命就是創造一個美的世界,建築師沒有這樣使命感的就是商人。美其實是具體而實在的,只是學者把他神秘化。在中國文化中是沒有所謂的美學的,但是傳統的中國中,其實不乏美的存在,日本也同樣沒有美學,但日本文化充滿了美感,是全世界都承認的。由此可之美是一種生命的實踐,是會自然成長的。其實文就是美,文與藝兩個字都和美有關。文指的是文飾。經過文飾,予人以愉悅的感覺,就是美感。美的定義一樣可以擴大範疇,這正是一般人用「美」字的態度,中國人把美解釋為好,只是我們在討論美育的時候,必須將定義純粹化而已。本節也用了水平與垂直的概念說明美。意即生活上的水平面以及情思上的垂直面。也就是說中國傳統重文的觀念並不是錯誤的,只是無法取代形式美感而已。
*自極簡中尋找美
在今天這個富庶的社會裡,我們的文化病是東西太多,不是太少,要治這個並就要減少,就要丟棄,就要拋棄貪念。書中說了很多是什麼、為什麼,只是沒有提到怎麼做。這裡作者作出了說明,美雖然有美學之稱謂,但其實他不完全是一個學問,而是一種修養。所以他不能經由熟讀、記憶而學到,也正因如此,一但掌握這種能力,也不可能會忘記,而且終生受用。近乎一種技能,學起來很慢,而熟能生巧,一旦出師及身心合一。因此作者提出了簡單的方向。不管是選擇什麼樣的東西,必須多看多比較,另外有個條件,必須抱著批判與欣賞的態度。至於基礎,作者以簡潔為概念。潔,整潔,也就是自乾淨到井然有序。舉出了希臘時期澡堂的原由。在說明現代,以整潔美感著稱的文明,西方是荷蘭,東方是日本。而以「簡」來說,自簡單中追求美感,就是一種精神生活中的美感。減法美學就是這個意思。對審美素養的入門者而言,先品味簡潔之美,才能深入探討自己特有的美的潛能。
*形式美與內容美
形式美的基本原則是很簡單的,是學藝術的人所上的第一門課。他的難處不在深奧,而在於素養。如同圍棋,其原則簡單到不能在簡單,可是要掌握其精神,成為棋士,可能是終生的志學,而且永無止境。本節討論的就是形式美與內在美的問題了。作者強調美的形式,是美感的根本。可是不能把十里洋場的燈紅酒綠與美混為一談。只有真正從形式中感受到美,才能消除麻醉官能的、墮落的消費文化。自行是美中得到的,是精神滿足,其實也正是宗教與藝術密不可分的原因。然而內容不能脫離形式,內容涉及生命,比形式重要,這點是必須承認的。形式的演變其實有是隨著時代的好惡而改變的。但是愛美的動機卻是不變的。作者也提出了繪畫的例子作解釋,以形式的觀點分析出為何而美。而內容之美,指的其實就是感動。只是內容涉及生命,千變萬化,就沒有辦法用原則來規範了。最後作者用藝術來說明形式與內容的分際:以形式美為主題的藝術,我們稱之為藝術,以內容的感動力為主的藝術,我們稱之為文藝。
*自藝術中找美
對於有美感素養的人,牆上掛一幅畫,先不考慮其內容,且先看是內的環境與家具佈置,為的正式要選一張可以與市內氣氛相配的畫。這就是室內設計師為人代勞時的選畫原則。藝術的價值是多元的,美是其中的條件。所以把這所有的價值都視為美就會出現問題。形式的美感是最基本的,形式之外,在應用藝術上,為功能之美,在文學與藝術上則為風情之美。這也就是作者為什麼要從一幅畫談起的原因。就是內美感而言,畫框比畫還重要。不過大多數人還是希望有更具體的內容,原因就是因為形式美重感覺,但是人類是需要感動的。僅僅感覺帶來的感動太輕微了,所以不夠深刻。也因此內容美重在感動。藝術家創作的目的就是感動。回到閱讀藝術品的程序來說,就以形式為第一了,先遠看,目的是欣賞其形式美。看構圖,在走進些,感受構圖給予的感覺,再更近時,就可以看到故事的題材了。
*欣賞質感之美
粗糙代表生命的過程,像耕耘者的步履一樣,是虔誠者體會到的美感。然而,通達理性,今天更多人相信法國南部的鄉村教堂的美,遠超過巴黎附近富麗堂皇的大教堂。要進入美的殿堂,先突破精緻與粗操的界線是本節重點,人類天生喜精緻厭粗糙,是因為精緻就是細軟,而有利於收存的物質大多細軟。柔軟又細緻的東西看在眼裡就是精緻。把觸覺轉變為視覺,就事向精神領域邁進一步。以古典的精緻之美就可以看的出來。東方的蠶絲,西方的以白色溫潤質感的大里石作為建築材料都是。但粗操未必不美,以觸覺轉為視覺的素質稱為質地,也就是紋理,作者以西方毛了衣物舉例,在織理的紋樣中做說明,顯示出了粗糙質感中的紋理變化,若是掌握得宜,一樣是具有美感的。物質的表面可以告訴我們很多故事,使我們進入生命的領域中,透過理性和知解,強化了美感。就是進入了精神層次的質感之美。
*宗教藝術之美
美感的吸引力 實際上就是陰狂喜而產生的恍惚與失神。這種精神狀態與宗教信仰要求是難以分辨的。宗教是藝術的母體。這樣說的原因是因為宗教需要具體的象徵物來凝聚信仰。宗教擁有掌握人心的工具,但是他靠什麼掌握?靠神蹟、靠感動。而藝術所肩負的責任就是感動。為了感動,宗教成了藝術的支柱。到了文明世界,宗教幾乎完全依賴藝術的感動力來堅定信仰了。原始的宗教塑造龐大的神像,對會人心產生立即的效果。也因此一部西洋藝術史就是宗教的發展史是可以理解的。宗教極端發達的時代也就是藝術攀上巔峰的時代。這就是藝術的感動力。故事也是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創造,充滿了想像的魅力。古希臘人知道美的吸引力與宗教的力量可以互補,所以創造了雕刻藝術,使神話得以具體化。這就是美感力量的表現。到了後來,成熟的宗教藝術,擺脫了信仰的狂熱,追求使心靈得到平靜的美感。這種美感幫助人得到精神的慰藉,生命的體會。宗教與純藝術自此分家,把撼動人心的任務交給藝術家了。
輯四、美與人文內涵
美是一種抽象的品質,他好像一個魔咒,可以點石成金,如果沒有石,即使有了魔咒也不可能成金。這裡作者從飲食文化談起,美是客觀的感官反應,可是他很少單獨存在,常常是附著在文化體上。以美食來說,一旦突破了偏好的藩籬,對於美食的鑑賞者,沒有一種文化的食物是不可以大快朵頤的。不但能欣賞,還能挑三撿四,自細處選擇。這裡舉了麥當勞為例子,自西食傳統食物中找到味覺與口感的共通點,他的成就到此為止,說明了感官之美的國際性。而文化內涵的觀點來說:對於生活有情趣的人,基本的口感與味覺是不夠的。他們需要一些精神價值,因此才有廚藝。不過很多人所嚮往的人文之美,是建立在人文內涵之上的美,他並不具備普遍性,只有少數有文化素養的人才感受的到。要說明人文與美的關係,最好的例子就是書法,以中國的書法與日本的書到來分析美存在其中不同的位置。更說明了美很少單獨存在,總是與人間的多種情思結合在一起呈現出來,為人類編織夢境。
*真的有人文之美嗎?
通常討論過人文內涵的人,一定也會想了解「人文美學」。其實從人文中談美是沒有錯的。但是談了人文,美的焦點很容易模糊。人文是高貴的,只是太容易被牽強附會,所以要認真、嚴肅的堆動美感教育,最好不要扯上它。何謂人文,書裡點出了中國人的文化不愛追根究底的觀念,對人文一詞的利用就是最好的例子。「人」是一個好字,「文」也是一個好字,看了就讓人舒服,望文生義,好像是人類的文化吧。毫不明確!從英文談起,Humanity,Humantiies,單數意思是人性與人道,也就是人之為人的特性,復數指的是人文學科。後世則解釋為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由人類心靈所創發的產物。再回來談到美,其實人文就是形式的秩序,的確與美有關。中國的禮,就是呈現人文之美的好例子。廣義的來看和諧之美,人間關係的和諧也可視為美。因此為和諧帶來安詳、暢快的感覺,與視覺、聽覺的美感是相通的。不過這也就是說,廣義的美與善變無法產生分辨了。美是一種形式,人文是它的內容。這個人文指的是人性與文化。人類文明的造物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投射精神價值。因而不免具有偏見。也才會說人文與美分開,就是避免人文容易產生誤解的特點。
*複雜與矛盾中有美嗎?
美感真正的敵人是紊亂,如果紊亂加上矛盾就可以使人發瘋了。現代社會慣於利用矛盾來引起注意,是形成精神病患大幅增加的原因。這裡提到了一個很大的重點,「複雜不是美。」美的原則是秩序,不是簡單。複雜是可以有秩序的,因此可以美的。複雜不是混亂。複雜而沒有秩序才是混亂。所以混亂無法產生美感。但是設計良好的幾何花園是美觀的。這是極端秩序,並不一定可取。只能算是文明人對抗論亂的一種過激手段。這裡舉了英國的自然是園景當反例。是從自然中找到一種秩序。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規律,但是在山坡起伏的大地上,一片綠油油的草坪,隨意點綴著枝葉書展的樹木,實際上蘊含了另一種秩序。複雜美是自然的造物。凡是以美為目的的人類造物,不論出於何種形式,總是簡單明瞭的。要複雜而具有美感,只有大自然的力量才做得到。矛盾在於啟發想像,矛盾會產生怪異的感覺。怪異會引起新奇的美感。心其本身不是美,而是一種生命力量,可以加強美的感受。
*人文素養的階梯
這裡討論了美的階梯,形式美是人文的基礎。為了避免廣義美的混淆。作者提出了同心圓的概念。這種同心圓內的形式美,才是真正的美。這種美來自於本性,經過文明的陶冶,進而轉化到生活之中。美感本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種能力,是生物求生存與延續生命的利器。經過文明的洗禮,人類把這種感覺轉化為追求精神滿足的力量。但是並不是每個文化都能創造出形式美的觀念,有些落後的文化一直停留在本能美感的階段。從核心之後的外圈,都不完全算是真正的美。但是美是一種質感,沒有辦法獨立存在,一定要付再一種實體上,這種實體存在的意義就是內容。形式與功能是最生活化的美感,所謂的功能就是滿足某種生活上的需要。作者認為丰姿之美是人文化的情趣,這裡用到的例子是法藍瓷,產品越過功能,達到風姿之美的領域,追求生活情趣。所以各類藝術都是連通的,美是精神也是物質。只是形式美,是人文的基礎,是純粹的美感,也是人文素養的初階。
*感官與心靈之間
若干年前,新店溪的碧潭,使人注目的是潭上的峭壁,常是畫家摹寫的對象。為什麼今天不在動人了呢?因為四周建了很多高樓大廈,我們可以居高臨下看到它,它就失掉了偉大、永恆的感動力。這裡討論到了心靈與感官之間的關係,也就是美的本身以及他的內容架構。到底是基礎重要?還是結構重要?作者用了安全與安全感來解釋這個問題。安全與安全感是兩回事,安全的條件是純物質的,安全感則涉及於精神。反過來說,是否安全並不重要,有沒有安全感卻是最重要的,因為安全感與美感都要通過感官來影響我們的心靈。做這也在本章省思了以建築為本位說明的問題。建築在形式與功能之外,也就是美感上層結構之間的關係是有爭論的。這也是為什麼古代的重要建築會與藝術相結合的原因。人,生活在空間中,隨時受空間的影響而不自知。可是遇到特殊環境,就會為空間所感動。文中提到的「谿山行旅」圖,就是空間魅力,我們所被感動的是占畫幅八成面積、迎面而來的石壁。建築之美,原是立足於形式的,但經由感動力,跨越純美的界線,進入感情的領域。具像的視覺吸引力太大了,一但在建築上使用的雕刻與繪畫,建築空間很容易被遺忘,具像藝術即成為視覺焦點,可是如果在建築上洽當的使用具像藝術,能強化空間的精神,則可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就此看來,藝術間是有共通性的。每種藝術有其內在的本質,但也有其融通性,可以互相參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