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談美感閱讀心得(輯一)

本書的內容以「形式美」為核心來說明並延伸討論美感相關問題。書中一共分成四個章節來討論美感。把美感抽離出其他可能影響其內容的因素,包刮了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等。並且提出現代台灣美育的問題,以及其對美感養成的影響及層面。

輯一 美與生命的體悟
*美感的育成
     談美感之前,本書從釐清我們對美感的認知開始談起。點出我們對美感的認知,來自於美感的教育。以大安森林的例子說起,再從其中談即我們對「美」本身所產生的一些誤會。「現代社會的休閒方式是不斷的增加感官刺激,其結果是精神的敏感度降低,美感因而消失。這是我們的時代最嚴重的文化問題,而我們卻樂此不疲。」從這裡延伸出幾點:

一、美感的培養須從靜處開始,使外在的現象與內心的感應相契合。
二、感覺是欣賞的第一步,愛美是感覺,但是審美就需要靜思了。也就是深化的感覺。美的 第一步是有感,但必須與一般興奮的感覺有所分別。
三、是美感的生活化。美感的目的是得到精神持久的滿足。真正的美感素養如宗教信仰一般,對於精神的提升是有恆久性的。凡是好美而又厭舊的人,所好的美並不是純正的美,而是新奇,甚或貪欲之心,追求感官刺激之念。而美感素質最重要的就是美的生活化,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見夠的美的世界。美的素養不是休閒刺激,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四、美感的養成之道:所謂的眼光,有人尋找枯木,有人尋找頑石,他們所找尋的是大自然所創造的美物,但是大自然並不辨別美否,是收集者的審美能力在於枯木、頑石堆中找到可以至於案頭,美日把玩欣賞的東西。在於美感的養成,我們必須常常至於經典美質的環境中,比方說拜訪博物館,以故宮來說,瓷器美最受肯定且容易了解。如果是國外,博物館中的古希臘部門也是培養基礎美感的地方。因為這些都是經典美物。要從根本了解美,這裡便是第一步。

*美與生命的體悟
       「美不但是延續生命衝動的觸媒,而且是演化的動力。物競天擇是生物演化的基本原則,生物間為求生存而互相競爭,而存活繁衍者,大多是美的勝利者。」
本節從中國與西洋之間談美的歷史說起,包刮東方特有的美學,常常是與善做連結的。西方把美視為至高無上的,如神明一般的力量。不過以真善為基礎,一樣是西方美學的一部分。
美的價值是從生命中尋求的,強調美是人的天性,並且提出相關例子說明,美是一種生命的力量,而且在人類漸漸步入文明後,轉化成另一種形式,成為我們所說的人文精神。經過這些轉化後,人文的美,脫離了生命之爭,進入了精神領域。馴服了美以後,所創造出來的產品,就是藝術。另外,愛美也是對生命價值的肯定。也就是對美而產生的一種生命執著。許多藝術家變是如此。

*美與創造力
本節在美與創造力之間,作出離清。創造力是常常會與美混淆的觀念。舉當紅的文化創意產業為例,其中缺乏了美的位置。誤把創意當成美了。而美最容易被混淆在藝術之中,過去,藝術是美的造物,兩者可以合一。但是從二十世紀以來,藝術便與美分家了。後現代藝術是反美的,但是其與創造卻沒有分離。因此把創造在藝術上的影響力,以及美在意屬史中地位的變遷,都應有詳盡的了解。於此,才能更清楚美的基本觀念。另外,理性的造物可以與美結合,也是本節重點,理性的創造關是與美並存的,創造勢尋求更高的美感。而理性的創造就是設計,天生的創造者是吹毛求疵的問題發覺者,他與前衛藝術家的共通點都是不滿現狀,只是他不是去搞破壞,而是尋找改革之道。不是憤世嫉俗的獨行者,而是悲天憫人的入世者。最後,我們必須推廣美的創造力,而從美中出發的創造力,是可以從裝飾藝術中著手培養的。

*美不是階級產物
最進步的國家與最落後的國家,其文化都有獨特的價值,都有存在的權利。「凡是階級的觀念都該被丟棄。」是本節的重點,其中討論的西方藝術教育再美遇上的變遷,其發展的歷史,延伸探討出來文化之間,應是沒有高下之分的。並且說明,跨階級美感的需要,舉出城鄉之間對物品的愛好,無論顏色或質料,討論其中的問題點。最後,說明美與社會文化背景的關係。進而讓讀者了解,美並不是單獨存在的,他涵蓋了社會與文化的背景。

*外在美與內在美
 本節重點延續前面作者對美的描述,提出我們所討論的美為形式美。在此節中,核心概念在於內在美的美是屬於善。而強調形式美與內在美的不同,目的不在於只尊崇外在形式的美感,而是為了讓大眾更容易釐清美的本質。在這裡討論的外在與內在的交集,外在美是單純的,是一目了然的;而內在的素質,賦予美的形式的的意義的東西卻是非常複雜的。而內在美,其實就是人文內涵,而內涵較容易產生偏見,也因次比較不容易讓讀者更單純的釐清美的觀念。然而,我們並不否認,內在的意義,發現形式文化的價值是可以增強我們對物件的喜愛的。

*科學與美感之間
這裡談到美與科學之間的關聯性,美所涵蓋的範圍並不僅僅是人文科學,只是人文科學的表現大多從美出發。美與科學之間,最直接的例子是,科學家並不需要特別努力,就可以掌握到美的愉悅。也就是說,他們可以自研究中發現並體會到美感的經驗。而科學與美感的關係,本節裡追溯到希臘的一元論開始說起。以真善美一元論來探討這部分的問題。再實用藝術上也可以找到類似的觀念:「形式隨從功能」。而續亂中的統一就是美。「心意中的和諧是情思美感的由來,理念中的和諧是科學美感的由來。」

*美是科學
這裡提到的是關於談美的兩大系統,一是德國系統,是把每當哲學談的。藝術史家與美學家多來自德國,因為他們善於哲學思考。另一個是英國系統,把每當科學談。英國人務實,上經驗而不重理性思考,在藝術史與審美上都沒有理論,只重實際。把美當哲學談,要到心裡去找,不但抽象而且不易達成共識,但換個方向思考,美這樣一個涉及心靈的價值,可以從物質世界中找到嗎?除了兩派對美的理論外,也討論了數學之美,藉此思考出更多美與科學間的關聯。最後提出,他與科學的某些不同點,美感是無法顛覆的。因為美感不是生命之外的添加物,它來自感覺,而感覺卻又是與生俱來的。

*美可以代替宗教嗎
使用美育為手段來達到心靈和諧的目的,本質上就有宗教的意味。本章節的重點在於宗教與美善之間的觀念,兩者與美間的共通點,所產生的混淆作出離清。一樣也把東西方的宗教文化作出比較,並起討論他們在美與宗教上的操作。西方人把真善美分開來看,自來把美的功能定義為愉悅,也就是欣喜、快樂。美可使我們心靈飛升,難以用言語形容,這種感覺與善不同。然而在東方,用美來達到善的境界便是中國人的特點了。宗教的價值在於生命,他與美最大的共通點就是都與心靈有關,都可彌補心靈空虛。不過不同的是,宗教的先決條件是信仰,美感的先決條件是沈美能力。依靠宗教能讓人免除恐懼,追求美感不能免除恐懼。
 

1 則留言:

  1. 各位親愛的戰友們~
    因為看完談美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因此重新內化出輸後的內容為上
    原為讓還沒有閱讀完全的人可以了解更多內容
    不過擔心篇幅過於冗長

    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方式或歸類的話
    請多多幫我調整調整吧~

    書裡共有四個章節
    目前寫到輯一的部分,發現內容相當多啊....耶
    如果有人要自告奮勇分擔的一輯也是不錯....

    感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