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談美感閱讀心得(輯二)

輯二、美育出了什麼問題

從輯一的內容而言,主要談及美個基本定義,以及不同層面美的感受,並且說明,如何培養最基本體驗美感的途徑。接續到輯二,探討美譽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說與生俱來的美的感覺會有所不同或者產生不一樣的標準。

*美育出了什麼問題
首先,他點出了觀念上的錯誤,在於把普通的國民美育與專業的藝術教育方法混為一談了。我們必須把美育當成人文素養,什麼是素養?素養是平素,是經常的意思,養是培養,是耐心培育的意思,要有素養,不能蜻蜓點水式的教學;要長期浸淫,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此節談到了培養藝術家與培養藝術教育者的不同。在藝術與美感之間作清楚的離清,就是因為觀念的混淆,導致我們所做的美的教育顯得不成功。進而提到後來美育的消失,以科學為本位的藝術史教學的缺點,就是太深,以致在中小學而言,成效不佳。因此強調美育中素養,美感的培養並不是一蹴可岌的,要透過長期而慢慢的累積。因為藝術的領域太廣了,美也涵蓋在裡頭,要達到從藝術中了解並體驗美,需要教育者的熱誠與細心的提煉,這樣不管在哪一部分的藝術中,都能讓學習者體會出美感。

*公民美學的落實
提倡公民美學,就是要推動「美」學的普及化來促進國民文化平等權力。這樣一來,就把一個嚴肅的政治課題轉變為較輕鬆的大眾美育問題。本節延續上一節的內容,討論了解美育的問題後,我們該如何落實,文中先定義了公民的意義,並延伸到公民美學來說明。主張全民美育的人,認為美是一種客觀的共同價值,審美能力是一種文化素養。這種看法位大部分知識份子所相信,但卻是前衛藝術家與後現代美學家的攻擊對象。但公民美學就顯得中性許多。避免掉強制性教育的一些情緒上的反彈。他強調美的大眾性,是使人自然而然的去接觸並累積。不過這樣的方式仰賴大眾媒體,也是市場經濟產物,容易被學者批評為文化的商品庸俗化。文中要討論的就是如何的設置能讓美感的純粹力量吸引大眾,不讓外在的經濟手段喧賓奪主。再來提到美感的底線,畢竟美是一種生物本能,因為美感反應是天生的,對於美的事物有所反應是不稀奇的,但要強調的是,人類文明的發展便是要脫離生物的本性,發展其中高貴的本質,而形成文化。將人類的生物本性提升為美與善的價值。因此再來實踐大眾美感的提升之道,公民美學從積極面來看,是提升大眾美感的政策,是不通過學校教育,通過大眾美感的提升來達到國民整體精神生活品質的感善。由文化單位來推動,要讓設計的越好的東西,越應大量生產,甚至由政府補貼,降低市價,誘使民眾購買,因而達到目標。電子產品的廉價推銷或奉送,就是因循著這個道理,同以而言,事實上是可以操作的。

*美感與快感
前幾張都有提到美感與快感間的差異,這裡討論的是為什麼快感容易與美之間有誤解的原因。西洋的傳統向來把美感等同於愉悅,而快感是最強烈的愉悅,把它自美感中排除是很困難的。探討起來,就不能不碰到靈、肉界域的問題。美的確是個非常複雜的觀念,又是我們生活中離不開的價值判斷用語。因為大家對於美的誤解大多與對藝術與文學的理解有關。作者提出了一個同心圓的概念:形式之美為感官之美,是生理現象,是美感的基礎。而合目的之美,及功能之美,是心裡現象,嚴格的說,已經不是美感。把生理、心裡的交互反應算進去,形成核心美感。第三圈也是感觀之美,但是它是形式美的延伸,而且也是生理、心理的聯合反應,也屬美的範疇,但是第四圈的性情之美就很難說了。形式美容易被忽略,物把心理的情性中的感動當成美。但這無疑是生命中比較複雜而高級的美感。再來談到體驗的美感,在東西方各作比較,並提出案例,詳加解釋了快感之所以與美感不可分割卻又不盡相同的觀念。再進而解釋快感的層次。最後再提出審美能力的問題,介由審美提升精神生活品質。對美的判斷力提升,便可從中體會出超越快感的美感經驗。

*美是多元的嗎
 我們不能不驚訝,這些在物質上非常落後的民族,創造的力量是如此豐富。如果我們不以「野蠻」來下判斷,他們的美感不但是不容忽視,而是值得我們這些文明人學習的。這裡討論的是文化霸權。強調文化多元論不僅是民主制度的產物,而是世界各民族互相容忍共存的表徵。不可諱言,即使因人道主義的發達而不再互相歧視,在文化的價值觀上卻是無法相容。他們之間可以容忍差異,可以承認彼此存在的權力,卻無法融為一體。然而黑人的音樂卻為美國人普遍接受。這就是多元論的另一種意義。因此美是不分族群的,人類以善與美來提升自己的心靈境界,但不表示不選擇人文主義的民族或次文化中,就沒有美的存在。相反的,比較原始的民族對美的依賴更深。只是追求美感、享受美感的方式有差異而已。所以美是無關街層的。美感是潛在的、一致的。拿安迪沃荷來說就是如此,其實大眾並不是沒有美感, 而是帶有強烈物質意味的美。他就是由大眾文化中粹取出美感最好的例子。

*美的多元觀
要有良好的溝通,共同語言是很重要的,大家至少可以使用一種共同語言,然後尋求共同價值。比如人與人之間的愛是一種共同價值,美感則是另一種共同價值。這裡討論的是美的多元性,但也同時考慮了美與多元之間的矛盾點。提到多元,就等同於對美感的價值不在定於一尊。這否定了美感的客觀原則,認為美感是因人而異的。作者認為應該承認多元價值,以讓大眾自己決定其價值所在,也就是以美與善的標準來統合分歧的多元人世。我們要承認人有自己的偏好,但不能有自己的美感標準,要是依循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那教育的意義何在?所以我們並不能放棄美感原則客觀性的主張。作者也提出後現代主義所產生的現象以及他跟多元論、美感的關係。後現代的思想中認為,在感覺上的溝通難,知覺上的溝通比較容易,所以拒絕討論美感。不過不盡然如此,只是需要一些工具。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再欣賞時需要透過知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這一點沒有疑義。消除本位價值的屏障後,感受到美的存在,就能產生共感了。所以事實上,美是可以統合多元的。美感是有很多層次的,最核心的就是在人類中具有共通性的感官與功能的美感。

*美為什麼與藝術分家
到目前為止,只有設計背景的從業者仍然秉持美的信念,因此作者主張在國中或高中開設設計課,自生活藝術入手,使學生自然進入美的世界。本節回來談到藝術和美之間的關係。提到了藝術教育與美育劃分的問題。其中他說明了一個概念:藝術為美而存在。人類創造藝術有很多理由,但主要動機為美。不過我們必須了解,把美感當成人類高尚的生活必需品是自文藝復興開始,到洛可可時代,也不過是把美感利用到有些過分而已。現代主義時期是美的豐收期。但是如果再往下閱讀藝術史會發現,後現代主義的出現,美在藝術史中的地位漸漸下滑,因為他們反對資產階級的唯美價值,進而發覺人性中醜惡的真實。秩序與美再這裡變成了犧牲品。因此在這裡美跟藝術走入了不同的路途。藝術的任務涵蓋了顛覆過去的價值。而美卻不是。這也是為什麼作者強調美必須自立門戶,避免混淆的原因。

*解構之美
 本節提及了解構主義,從它在再藝術史上的意義說明,先了解解構產生的原因,以及其最大的影響範圍:建築。來討論它與美感之間所擦出的火花。解構論的思想家只是想建立一種開放性的、多元性而動態的秩序,並不是不要秩序。這種新秩序比較接近自然現象出看起來似乎是紊亂的,細察之,可發現亂中有序,因此也會呈現生命的美感。所以解構其實也只是被利用了而已。建築師不太管什麼解構主義的哲學,他們只是厭倦了正統的建築觀。希望擺脫限制,作一些驚人的表現而已。但這些前衛建築師都是敏感審美能力的。只是由於解構主義突出的個性,破壞環境的和諧是必然的這是解構的思想與社會安祥間最大的衝突點,如果都市中美棟建築都如此表現,那才是真正的混亂而失去和諧的美感,且有使民眾過度緊張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