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去工藝所旅行討論

阿光以跟他媽媽借車了~可是他爸爸禮拜五要用車,所以阿光目前提案是禮拜六早上出門(時間在定),還有誰有其他意見~趕快來討論,還有想去哪也可以提出來,目前是已經查好大禾竹藝的資料了,就等明天打電話了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談美感閱讀心得(輯三、四)

輯三、尋找美的途徑
經過強兩張的說明,了解關於美的基本核心概念、價值。以美與生活的關係、美育的實施與落實。再來要談到實際應用的方法。前兩張提到的方法僅是途徑,這裡要談到的是它在生活中各個不同的領域中被獨立出來討論的實踐方法。

*美的文化觀
本節旨在討論不同文化對美的追尋方式不同,對我們目前所單純化而談的形式美的見解也相對不一樣 。中國人文化重禮抑美。美,當起始,指的是人體之美。而男性社會中,指的自然就是女體的美了。它的力量在野蠻世界是很可怕的。商亡於妲己,西周亡於褒姒,吳在吳越之爭中亡於西施,美女的美式毀滅王朝的力量。西方也是,特雷城為美女海倫而戰就是其中一例。因此為了避免人體的美造成的動亂,我們在理的基礎上創造了衣冠之美。但其實美的力量在東西方接有所感,但是面對的方式卻大不相同。東方是試圖遮掩與逃避,西方擇是要研究美的原由,把它變成精神力量。西方人不講衣著,古希臘不分男女,幾乎都使以白布披身而已他們對
美沒有恐懼感,而是在與愛相結合後,有崇敬之心。而以東方來說,美這點轉化到情、境之美。中國人不是視覺美學,而是情、境美學。在形式上,美落入裝飾的範疇。中國人習慣了把詩文中表達的情感美視為正宗的美,把與生活相關的視覺之美,當作匠人之美。不過再全球化時代的挑戰來臨,仍然證明了中國的匠人,以其審美的本能,創造了許多很符合西方美感的東西。

*窮人才需要培養美感
需要精神生活的人就需要美感的素養,這是無關於貧富的,要怎麼突破市民通俗文化,使它們進入精神生活的境界呢?答案是教育。財富與修養無關,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精神是與此完全相反的。孔子的門徒中以非常窮的顏回最受尊重,正式因為他安貧樂道。後世讀書人大多追求功名不成,就把自己埋藏在美的世界中,以詩文書畫自娛,如果沒有美感的慰藉,不知多少讀書人會含恨逝去。所以美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中產階級化的社會最明顯的特色就是教育普及,他們幾乎人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意思是古之平民沒有有談美的機會,說是資產階級的專利是說的過去的,但今天的平民卻有充分的機會追求美質生活,有足夠的教育背景以及物質條件,卻捨棄美感,是說不過去的。但是清苦生活更需要美感,有之事的人過清苦的日子,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美的力量就是其中之一。審美從空白開始。不一定要買的起千朵玫瑰才夠,也許一朵玫瑰、一段枯枝所構成的美,更富於精神價值。掌握了基本美感素養的人,在任何事物上都有鑑別力,真正有眼光的人不是價錢高才是美,而是入眼者才是美。

*美的範疇之辨
當我們認真談美的時候,廣義的美是談不得的。比如果們談美育,希望國民有普遍的美感素養,就不能採寬廣的定義。西洋人在十九世紀推行國民美育成功,就是把美定義成視覺美。這跟談美和談美學的關係是一樣的。因為美是人類共同的感覺,美學則是學者們以美為對象所建立的理論。也就是說,其實本書談美的重點,是在分享美的體驗,而不是學問。系統的思考,是希望透過思考來了解,為什麼偉大的思想家會陷入無謂的美學思辨中。作者以他的專業背景說明。建築家的使命就是創造一個美的世界,建築師沒有這樣使命感的就是商人。美其實是具體而實在的,只是學者把他神秘化。在中國文化中是沒有所謂的美學的,但是傳統的中國中,其實不乏美的存在,日本也同樣沒有美學,但日本文化充滿了美感,是全世界都承認的。由此可之美是一種生命的實踐,是會自然成長的。其實文就是美,文與藝兩個字都和美有關。文指的是文飾。經過文飾,予人以愉悅的感覺,就是美感。美的定義一樣可以擴大範疇,這正是一般人用「美」字的態度,中國人把美解釋為好,只是我們在討論美育的時候,必須將定義純粹化而已。本節也用了水平與垂直的概念說明美。意即生活上的水平面以及情思上的垂直面。也就是說中國傳統重文的觀念並不是錯誤的,只是無法取代形式美感而已。

*自極簡中尋找美
 在今天這個富庶的社會裡,我們的文化病是東西太多,不是太少,要治這個並就要減少,就要丟棄,就要拋棄貪念。書中說了很多是什麼、為什麼,只是沒有提到怎麼做。這裡作者作出了說明,美雖然有美學之稱謂,但其實他不完全是一個學問,而是一種修養。所以他不能經由熟讀、記憶而學到,也正因如此,一但掌握這種能力,也不可能會忘記,而且終生受用。近乎一種技能,學起來很慢,而熟能生巧,一旦出師及身心合一。因此作者提出了簡單的方向。不管是選擇什麼樣的東西,必須多看多比較,另外有個條件,必須抱著批判與欣賞的態度。至於基礎,作者以簡潔為概念。潔,整潔,也就是自乾淨到井然有序。舉出了希臘時期澡堂的原由。在說明現代,以整潔美感著稱的文明,西方是荷蘭,東方是日本。而以「簡」來說,自簡單中追求美感,就是一種精神生活中的美感。減法美學就是這個意思。對審美素養的入門者而言,先品味簡潔之美,才能深入探討自己特有的美的潛能。

*形式美與內容美
形式美的基本原則是很簡單的,是學藝術的人所上的第一門課。他的難處不在深奧,而在於素養。如同圍棋,其原則簡單到不能在簡單,可是要掌握其精神,成為棋士,可能是終生的志學,而且永無止境。本節討論的就是形式美與內在美的問題了。作者強調美的形式,是美感的根本。可是不能把十里洋場的燈紅酒綠與美混為一談。只有真正從形式中感受到美,才能消除麻醉官能的、墮落的消費文化。自行是美中得到的,是精神滿足,其實也正是宗教與藝術密不可分的原因。然而內容不能脫離形式,內容涉及生命,比形式重要,這點是必須承認的。形式的演變其實有是隨著時代的好惡而改變的。但是愛美的動機卻是不變的。作者也提出了繪畫的例子作解釋,以形式的觀點分析出為何而美。而內容之美,指的其實就是感動。只是內容涉及生命,千變萬化,就沒有辦法用原則來規範了。最後作者用藝術來說明形式與內容的分際:以形式美為主題的藝術,我們稱之為藝術,以內容的感動力為主的藝術,我們稱之為文藝。

*自藝術中找美
對於有美感素養的人,牆上掛一幅畫,先不考慮其內容,且先看是內的環境與家具佈置,為的正式要選一張可以與市內氣氛相配的畫。這就是室內設計師為人代勞時的選畫原則。藝術的價值是多元的,美是其中的條件。所以把這所有的價值都視為美就會出現問題。形式的美感是最基本的,形式之外,在應用藝術上,為功能之美,在文學與藝術上則為風情之美。這也就是作者為什麼要從一幅畫談起的原因。就是內美感而言,畫框比畫還重要。不過大多數人還是希望有更具體的內容,原因就是因為形式美重感覺,但是人類是需要感動的。僅僅感覺帶來的感動太輕微了,所以不夠深刻。也因此內容美重在感動。藝術家創作的目的就是感動。回到閱讀藝術品的程序來說,就以形式為第一了,先遠看,目的是欣賞其形式美。看構圖,在走進些,感受構圖給予的感覺,再更近時,就可以看到故事的題材了。

*欣賞質感之美

粗糙代表生命的過程,像耕耘者的步履一樣,是虔誠者體會到的美感。然而,通達理性,今天更多人相信法國南部的鄉村教堂的美,遠超過巴黎附近富麗堂皇的大教堂。要進入美的殿堂,先突破精緻與粗操的界線是本節重點,人類天生喜精緻厭粗糙,是因為精緻就是細軟,而有利於收存的物質大多細軟。柔軟又細緻的東西看在眼裡就是精緻。把觸覺轉變為視覺,就事向精神領域邁進一步。以古典的精緻之美就可以看的出來。東方的蠶絲,西方的以白色溫潤質感的大里石作為建築材料都是。但粗操未必不美,以觸覺轉為視覺的素質稱為質地,也就是紋理,作者以西方毛了衣物舉例,在織理的紋樣中做說明,顯示出了粗糙質感中的紋理變化,若是掌握得宜,一樣是具有美感的。物質的表面可以告訴我們很多故事,使我們進入生命的領域中,透過理性和知解,強化了美感。就是進入了精神層次的質感之美。

*宗教藝術之美
美感的吸引力 實際上就是陰狂喜而產生的恍惚與失神。這種精神狀態與宗教信仰要求是難以分辨的。宗教是藝術的母體。這樣說的原因是因為宗教需要具體的象徵物來凝聚信仰。宗教擁有掌握人心的工具,但是他靠什麼掌握?靠神蹟、靠感動。而藝術所肩負的責任就是感動。為了感動,宗教成了藝術的支柱。到了文明世界,宗教幾乎完全依賴藝術的感動力來堅定信仰了。原始的宗教塑造龐大的神像,對會人心產生立即的效果。也因此一部西洋藝術史就是宗教的發展史是可以理解的。宗教極端發達的時代也就是藝術攀上巔峰的時代。這就是藝術的感動力。故事也是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創造,充滿了想像的魅力。古希臘人知道美的吸引力與宗教的力量可以互補,所以創造了雕刻藝術,使神話得以具體化。這就是美感力量的表現。到了後來,成熟的宗教藝術,擺脫了信仰的狂熱,追求使心靈得到平靜的美感。這種美感幫助人得到精神的慰藉,生命的體會。宗教與純藝術自此分家,把撼動人心的任務交給藝術家了。

輯四、美與人文內涵
美是一種抽象的品質,他好像一個魔咒,可以點石成金,如果沒有石,即使有了魔咒也不可能成金。這裡作者從飲食文化談起,美是客觀的感官反應,可是他很少單獨存在,常常是附著在文化體上。以美食來說,一旦突破了偏好的藩籬,對於美食的鑑賞者,沒有一種文化的食物是不可以大快朵頤的。不但能欣賞,還能挑三撿四,自細處選擇。這裡舉了麥當勞為例子,自西食傳統食物中找到味覺與口感的共通點,他的成就到此為止,說明了感官之美的國際性。而文化內涵的觀點來說:對於生活有情趣的人,基本的口感與味覺是不夠的。他們需要一些精神價值,因此才有廚藝。不過很多人所嚮往的人文之美,是建立在人文內涵之上的美,他並不具備普遍性,只有少數有文化素養的人才感受的到。要說明人文與美的關係,最好的例子就是書法,以中國的書法與日本的書到來分析美存在其中不同的位置。更說明了美很少單獨存在,總是與人間的多種情思結合在一起呈現出來,為人類編織夢境。

*真的有人文之美嗎?
通常討論過人文內涵的人,一定也會想了解「人文美學」。其實從人文中談美是沒有錯的。但是談了人文,美的焦點很容易模糊。人文是高貴的,只是太容易被牽強附會,所以要認真、嚴肅的堆動美感教育,最好不要扯上它。何謂人文,書裡點出了中國人的文化不愛追根究底的觀念,對人文一詞的利用就是最好的例子。「人」是一個好字,「文」也是一個好字,看了就讓人舒服,望文生義,好像是人類的文化吧。毫不明確!從英文談起,Humanity,Humantiies,單數意思是人性與人道,也就是人之為人的特性,復數指的是人文學科。後世則解釋為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由人類心靈所創發的產物。再回來談到美,其實人文就是形式的秩序,的確與美有關。中國的禮,就是呈現人文之美的好例子。廣義的來看和諧之美,人間關係的和諧也可視為美。因此為和諧帶來安詳、暢快的感覺,與視覺、聽覺的美感是相通的。不過這也就是說,廣義的美與善變無法產生分辨了。美是一種形式,人文是它的內容。這個人文指的是人性與文化。人類文明的造物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投射精神價值。因而不免具有偏見。也才會說人文與美分開,就是避免人文容易產生誤解的特點。

*複雜與矛盾中有美嗎?
美感真正的敵人是紊亂,如果紊亂加上矛盾就可以使人發瘋了。現代社會慣於利用矛盾來引起注意,是形成精神病患大幅增加的原因。這裡提到了一個很大的重點,「複雜不是美。」美的原則是秩序,不是簡單。複雜是可以有秩序的,因此可以美的。複雜不是混亂。複雜而沒有秩序才是混亂。所以混亂無法產生美感。但是設計良好的幾何花園是美觀的。這是極端秩序,並不一定可取。只能算是文明人對抗論亂的一種過激手段。這裡舉了英國的自然是園景當反例。是從自然中找到一種秩序。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規律,但是在山坡起伏的大地上,一片綠油油的草坪,隨意點綴著枝葉書展的樹木,實際上蘊含了另一種秩序。複雜美是自然的造物。凡是以美為目的的人類造物,不論出於何種形式,總是簡單明瞭的。要複雜而具有美感,只有大自然的力量才做得到。矛盾在於啟發想像,矛盾會產生怪異的感覺。怪異會引起新奇的美感。心其本身不是美,而是一種生命力量,可以加強美的感受。

*人文素養的階梯
這裡討論了美的階梯,形式美是人文的基礎。為了避免廣義美的混淆。作者提出了同心圓的概念。這種同心圓內的形式美,才是真正的美。這種美來自於本性,經過文明的陶冶,進而轉化到生活之中。美感本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種能力,是生物求生存與延續生命的利器。經過文明的洗禮,人類把這種感覺轉化為追求精神滿足的力量。但是並不是每個文化都能創造出形式美的觀念,有些落後的文化一直停留在本能美感的階段。從核心之後的外圈,都不完全算是真正的美。但是美是一種質感,沒有辦法獨立存在,一定要付再一種實體上,這種實體存在的意義就是內容。形式與功能是最生活化的美感,所謂的功能就是滿足某種生活上的需要。作者認為丰姿之美是人文化的情趣,這裡用到的例子是法藍瓷,產品越過功能,達到風姿之美的領域,追求生活情趣。所以各類藝術都是連通的,美是精神也是物質。只是形式美,是人文的基礎,是純粹的美感,也是人文素養的初階。

*感官與心靈之間
若干年前,新店溪的碧潭,使人注目的是潭上的峭壁,常是畫家摹寫的對象。為什麼今天不在動人了呢?因為四周建了很多高樓大廈,我們可以居高臨下看到它,它就失掉了偉大、永恆的感動力。這裡討論到了心靈與感官之間的關係,也就是美的本身以及他的內容架構。到底是基礎重要?還是結構重要?作者用了安全與安全感來解釋這個問題。安全與安全感是兩回事,安全的條件是純物質的,安全感則涉及於精神。反過來說,是否安全並不重要,有沒有安全感卻是最重要的,因為安全感與美感都要通過感官來影響我們的心靈。做這也在本章省思了以建築為本位說明的問題。建築在形式與功能之外,也就是美感上層結構之間的關係是有爭論的。這也是為什麼古代的重要建築會與藝術相結合的原因。人,生活在空間中,隨時受空間的影響而不自知。可是遇到特殊環境,就會為空間所感動。文中提到的「谿山行旅」圖,就是空間魅力,我們所被感動的是占畫幅八成面積、迎面而來的石壁。建築之美,原是立足於形式的,但經由感動力,跨越純美的界線,進入感情的領域。具像的視覺吸引力太大了,一但在建築上使用的雕刻與繪畫,建築空間很容易被遺忘,具像藝術即成為視覺焦點,可是如果在建築上洽當的使用具像藝術,能強化空間的精神,則可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就此看來,藝術間是有共通性的。每種藝術有其內在的本質,但也有其融通性,可以互相參照。

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談美感閱讀心得(輯二)

輯二、美育出了什麼問題

從輯一的內容而言,主要談及美個基本定義,以及不同層面美的感受,並且說明,如何培養最基本體驗美感的途徑。接續到輯二,探討美譽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說與生俱來的美的感覺會有所不同或者產生不一樣的標準。

*美育出了什麼問題
首先,他點出了觀念上的錯誤,在於把普通的國民美育與專業的藝術教育方法混為一談了。我們必須把美育當成人文素養,什麼是素養?素養是平素,是經常的意思,養是培養,是耐心培育的意思,要有素養,不能蜻蜓點水式的教學;要長期浸淫,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此節談到了培養藝術家與培養藝術教育者的不同。在藝術與美感之間作清楚的離清,就是因為觀念的混淆,導致我們所做的美的教育顯得不成功。進而提到後來美育的消失,以科學為本位的藝術史教學的缺點,就是太深,以致在中小學而言,成效不佳。因此強調美育中素養,美感的培養並不是一蹴可岌的,要透過長期而慢慢的累積。因為藝術的領域太廣了,美也涵蓋在裡頭,要達到從藝術中了解並體驗美,需要教育者的熱誠與細心的提煉,這樣不管在哪一部分的藝術中,都能讓學習者體會出美感。

*公民美學的落實
提倡公民美學,就是要推動「美」學的普及化來促進國民文化平等權力。這樣一來,就把一個嚴肅的政治課題轉變為較輕鬆的大眾美育問題。本節延續上一節的內容,討論了解美育的問題後,我們該如何落實,文中先定義了公民的意義,並延伸到公民美學來說明。主張全民美育的人,認為美是一種客觀的共同價值,審美能力是一種文化素養。這種看法位大部分知識份子所相信,但卻是前衛藝術家與後現代美學家的攻擊對象。但公民美學就顯得中性許多。避免掉強制性教育的一些情緒上的反彈。他強調美的大眾性,是使人自然而然的去接觸並累積。不過這樣的方式仰賴大眾媒體,也是市場經濟產物,容易被學者批評為文化的商品庸俗化。文中要討論的就是如何的設置能讓美感的純粹力量吸引大眾,不讓外在的經濟手段喧賓奪主。再來提到美感的底線,畢竟美是一種生物本能,因為美感反應是天生的,對於美的事物有所反應是不稀奇的,但要強調的是,人類文明的發展便是要脫離生物的本性,發展其中高貴的本質,而形成文化。將人類的生物本性提升為美與善的價值。因此再來實踐大眾美感的提升之道,公民美學從積極面來看,是提升大眾美感的政策,是不通過學校教育,通過大眾美感的提升來達到國民整體精神生活品質的感善。由文化單位來推動,要讓設計的越好的東西,越應大量生產,甚至由政府補貼,降低市價,誘使民眾購買,因而達到目標。電子產品的廉價推銷或奉送,就是因循著這個道理,同以而言,事實上是可以操作的。

*美感與快感
前幾張都有提到美感與快感間的差異,這裡討論的是為什麼快感容易與美之間有誤解的原因。西洋的傳統向來把美感等同於愉悅,而快感是最強烈的愉悅,把它自美感中排除是很困難的。探討起來,就不能不碰到靈、肉界域的問題。美的確是個非常複雜的觀念,又是我們生活中離不開的價值判斷用語。因為大家對於美的誤解大多與對藝術與文學的理解有關。作者提出了一個同心圓的概念:形式之美為感官之美,是生理現象,是美感的基礎。而合目的之美,及功能之美,是心裡現象,嚴格的說,已經不是美感。把生理、心裡的交互反應算進去,形成核心美感。第三圈也是感觀之美,但是它是形式美的延伸,而且也是生理、心理的聯合反應,也屬美的範疇,但是第四圈的性情之美就很難說了。形式美容易被忽略,物把心理的情性中的感動當成美。但這無疑是生命中比較複雜而高級的美感。再來談到體驗的美感,在東西方各作比較,並提出案例,詳加解釋了快感之所以與美感不可分割卻又不盡相同的觀念。再進而解釋快感的層次。最後再提出審美能力的問題,介由審美提升精神生活品質。對美的判斷力提升,便可從中體會出超越快感的美感經驗。

*美是多元的嗎
 我們不能不驚訝,這些在物質上非常落後的民族,創造的力量是如此豐富。如果我們不以「野蠻」來下判斷,他們的美感不但是不容忽視,而是值得我們這些文明人學習的。這裡討論的是文化霸權。強調文化多元論不僅是民主制度的產物,而是世界各民族互相容忍共存的表徵。不可諱言,即使因人道主義的發達而不再互相歧視,在文化的價值觀上卻是無法相容。他們之間可以容忍差異,可以承認彼此存在的權力,卻無法融為一體。然而黑人的音樂卻為美國人普遍接受。這就是多元論的另一種意義。因此美是不分族群的,人類以善與美來提升自己的心靈境界,但不表示不選擇人文主義的民族或次文化中,就沒有美的存在。相反的,比較原始的民族對美的依賴更深。只是追求美感、享受美感的方式有差異而已。所以美是無關街層的。美感是潛在的、一致的。拿安迪沃荷來說就是如此,其實大眾並不是沒有美感, 而是帶有強烈物質意味的美。他就是由大眾文化中粹取出美感最好的例子。

*美的多元觀
要有良好的溝通,共同語言是很重要的,大家至少可以使用一種共同語言,然後尋求共同價值。比如人與人之間的愛是一種共同價值,美感則是另一種共同價值。這裡討論的是美的多元性,但也同時考慮了美與多元之間的矛盾點。提到多元,就等同於對美感的價值不在定於一尊。這否定了美感的客觀原則,認為美感是因人而異的。作者認為應該承認多元價值,以讓大眾自己決定其價值所在,也就是以美與善的標準來統合分歧的多元人世。我們要承認人有自己的偏好,但不能有自己的美感標準,要是依循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那教育的意義何在?所以我們並不能放棄美感原則客觀性的主張。作者也提出後現代主義所產生的現象以及他跟多元論、美感的關係。後現代的思想中認為,在感覺上的溝通難,知覺上的溝通比較容易,所以拒絕討論美感。不過不盡然如此,只是需要一些工具。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再欣賞時需要透過知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這一點沒有疑義。消除本位價值的屏障後,感受到美的存在,就能產生共感了。所以事實上,美是可以統合多元的。美感是有很多層次的,最核心的就是在人類中具有共通性的感官與功能的美感。

*美為什麼與藝術分家
到目前為止,只有設計背景的從業者仍然秉持美的信念,因此作者主張在國中或高中開設設計課,自生活藝術入手,使學生自然進入美的世界。本節回來談到藝術和美之間的關係。提到了藝術教育與美育劃分的問題。其中他說明了一個概念:藝術為美而存在。人類創造藝術有很多理由,但主要動機為美。不過我們必須了解,把美感當成人類高尚的生活必需品是自文藝復興開始,到洛可可時代,也不過是把美感利用到有些過分而已。現代主義時期是美的豐收期。但是如果再往下閱讀藝術史會發現,後現代主義的出現,美在藝術史中的地位漸漸下滑,因為他們反對資產階級的唯美價值,進而發覺人性中醜惡的真實。秩序與美再這裡變成了犧牲品。因此在這裡美跟藝術走入了不同的路途。藝術的任務涵蓋了顛覆過去的價值。而美卻不是。這也是為什麼作者強調美必須自立門戶,避免混淆的原因。

*解構之美
 本節提及了解構主義,從它在再藝術史上的意義說明,先了解解構產生的原因,以及其最大的影響範圍:建築。來討論它與美感之間所擦出的火花。解構論的思想家只是想建立一種開放性的、多元性而動態的秩序,並不是不要秩序。這種新秩序比較接近自然現象出看起來似乎是紊亂的,細察之,可發現亂中有序,因此也會呈現生命的美感。所以解構其實也只是被利用了而已。建築師不太管什麼解構主義的哲學,他們只是厭倦了正統的建築觀。希望擺脫限制,作一些驚人的表現而已。但這些前衛建築師都是敏感審美能力的。只是由於解構主義突出的個性,破壞環境的和諧是必然的這是解構的思想與社會安祥間最大的衝突點,如果都市中美棟建築都如此表現,那才是真正的混亂而失去和諧的美感,且有使民眾過度緊張的問題。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談美感閱讀心得(輯一)

本書的內容以「形式美」為核心來說明並延伸討論美感相關問題。書中一共分成四個章節來討論美感。把美感抽離出其他可能影響其內容的因素,包刮了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等。並且提出現代台灣美育的問題,以及其對美感養成的影響及層面。

輯一 美與生命的體悟
*美感的育成
     談美感之前,本書從釐清我們對美感的認知開始談起。點出我們對美感的認知,來自於美感的教育。以大安森林的例子說起,再從其中談即我們對「美」本身所產生的一些誤會。「現代社會的休閒方式是不斷的增加感官刺激,其結果是精神的敏感度降低,美感因而消失。這是我們的時代最嚴重的文化問題,而我們卻樂此不疲。」從這裡延伸出幾點:

一、美感的培養須從靜處開始,使外在的現象與內心的感應相契合。
二、感覺是欣賞的第一步,愛美是感覺,但是審美就需要靜思了。也就是深化的感覺。美的 第一步是有感,但必須與一般興奮的感覺有所分別。
三、是美感的生活化。美感的目的是得到精神持久的滿足。真正的美感素養如宗教信仰一般,對於精神的提升是有恆久性的。凡是好美而又厭舊的人,所好的美並不是純正的美,而是新奇,甚或貪欲之心,追求感官刺激之念。而美感素質最重要的就是美的生活化,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見夠的美的世界。美的素養不是休閒刺激,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四、美感的養成之道:所謂的眼光,有人尋找枯木,有人尋找頑石,他們所找尋的是大自然所創造的美物,但是大自然並不辨別美否,是收集者的審美能力在於枯木、頑石堆中找到可以至於案頭,美日把玩欣賞的東西。在於美感的養成,我們必須常常至於經典美質的環境中,比方說拜訪博物館,以故宮來說,瓷器美最受肯定且容易了解。如果是國外,博物館中的古希臘部門也是培養基礎美感的地方。因為這些都是經典美物。要從根本了解美,這裡便是第一步。

*美與生命的體悟
       「美不但是延續生命衝動的觸媒,而且是演化的動力。物競天擇是生物演化的基本原則,生物間為求生存而互相競爭,而存活繁衍者,大多是美的勝利者。」
本節從中國與西洋之間談美的歷史說起,包刮東方特有的美學,常常是與善做連結的。西方把美視為至高無上的,如神明一般的力量。不過以真善為基礎,一樣是西方美學的一部分。
美的價值是從生命中尋求的,強調美是人的天性,並且提出相關例子說明,美是一種生命的力量,而且在人類漸漸步入文明後,轉化成另一種形式,成為我們所說的人文精神。經過這些轉化後,人文的美,脫離了生命之爭,進入了精神領域。馴服了美以後,所創造出來的產品,就是藝術。另外,愛美也是對生命價值的肯定。也就是對美而產生的一種生命執著。許多藝術家變是如此。

*美與創造力
本節在美與創造力之間,作出離清。創造力是常常會與美混淆的觀念。舉當紅的文化創意產業為例,其中缺乏了美的位置。誤把創意當成美了。而美最容易被混淆在藝術之中,過去,藝術是美的造物,兩者可以合一。但是從二十世紀以來,藝術便與美分家了。後現代藝術是反美的,但是其與創造卻沒有分離。因此把創造在藝術上的影響力,以及美在意屬史中地位的變遷,都應有詳盡的了解。於此,才能更清楚美的基本觀念。另外,理性的造物可以與美結合,也是本節重點,理性的創造關是與美並存的,創造勢尋求更高的美感。而理性的創造就是設計,天生的創造者是吹毛求疵的問題發覺者,他與前衛藝術家的共通點都是不滿現狀,只是他不是去搞破壞,而是尋找改革之道。不是憤世嫉俗的獨行者,而是悲天憫人的入世者。最後,我們必須推廣美的創造力,而從美中出發的創造力,是可以從裝飾藝術中著手培養的。

*美不是階級產物
最進步的國家與最落後的國家,其文化都有獨特的價值,都有存在的權利。「凡是階級的觀念都該被丟棄。」是本節的重點,其中討論的西方藝術教育再美遇上的變遷,其發展的歷史,延伸探討出來文化之間,應是沒有高下之分的。並且說明,跨階級美感的需要,舉出城鄉之間對物品的愛好,無論顏色或質料,討論其中的問題點。最後,說明美與社會文化背景的關係。進而讓讀者了解,美並不是單獨存在的,他涵蓋了社會與文化的背景。

*外在美與內在美
 本節重點延續前面作者對美的描述,提出我們所討論的美為形式美。在此節中,核心概念在於內在美的美是屬於善。而強調形式美與內在美的不同,目的不在於只尊崇外在形式的美感,而是為了讓大眾更容易釐清美的本質。在這裡討論的外在與內在的交集,外在美是單純的,是一目了然的;而內在的素質,賦予美的形式的的意義的東西卻是非常複雜的。而內在美,其實就是人文內涵,而內涵較容易產生偏見,也因次比較不容易讓讀者更單純的釐清美的觀念。然而,我們並不否認,內在的意義,發現形式文化的價值是可以增強我們對物件的喜愛的。

*科學與美感之間
這裡談到美與科學之間的關聯性,美所涵蓋的範圍並不僅僅是人文科學,只是人文科學的表現大多從美出發。美與科學之間,最直接的例子是,科學家並不需要特別努力,就可以掌握到美的愉悅。也就是說,他們可以自研究中發現並體會到美感的經驗。而科學與美感的關係,本節裡追溯到希臘的一元論開始說起。以真善美一元論來探討這部分的問題。再實用藝術上也可以找到類似的觀念:「形式隨從功能」。而續亂中的統一就是美。「心意中的和諧是情思美感的由來,理念中的和諧是科學美感的由來。」

*美是科學
這裡提到的是關於談美的兩大系統,一是德國系統,是把每當哲學談的。藝術史家與美學家多來自德國,因為他們善於哲學思考。另一個是英國系統,把每當科學談。英國人務實,上經驗而不重理性思考,在藝術史與審美上都沒有理論,只重實際。把美當哲學談,要到心裡去找,不但抽象而且不易達成共識,但換個方向思考,美這樣一個涉及心靈的價值,可以從物質世界中找到嗎?除了兩派對美的理論外,也討論了數學之美,藉此思考出更多美與科學間的關聯。最後提出,他與科學的某些不同點,美感是無法顛覆的。因為美感不是生命之外的添加物,它來自感覺,而感覺卻又是與生俱來的。

*美可以代替宗教嗎
使用美育為手段來達到心靈和諧的目的,本質上就有宗教的意味。本章節的重點在於宗教與美善之間的觀念,兩者與美間的共通點,所產生的混淆作出離清。一樣也把東西方的宗教文化作出比較,並起討論他們在美與宗教上的操作。西方人把真善美分開來看,自來把美的功能定義為愉悅,也就是欣喜、快樂。美可使我們心靈飛升,難以用言語形容,這種感覺與善不同。然而在東方,用美來達到善的境界便是中國人的特點了。宗教的價值在於生命,他與美最大的共通點就是都與心靈有關,都可彌補心靈空虛。不過不同的是,宗教的先決條件是信仰,美感的先決條件是沈美能力。依靠宗教能讓人免除恐懼,追求美感不能免除恐懼。
 

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本周四預定討論會 暫時取消

各位 晚安
本周四預定的 暑假最後一次討論會
因為我校外行程排不開 所以本周只好暫停
but ........提醒各位 暫停可不是說各位可以沒有進度喔

另外 心得報告的事情 各位都鬆懈下來了嗎
請不要敷衍 否則開學倒楣的還是自己

畢業設計是對自己負責 不要偷懶喔
看到這消息的人 請給個回覆 表是傳達到了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