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設計中的設計》-讀書報告

《設計中的設計》作者:原研哉 Kenya Hara


當初在找書的時候,這本書的的名字在陳列的選單中引起我的注意,設計
中的設計,相當的耐人尋味,到底什麼是設計中的設計?其實現代社會中
的設計有一些都已經被定型或著了無新意,如何再商品中去製造他們的第
二春?在已被設計完成的商品再去設計。

將習以為常日常用品做為一個未知物,將它變成一種可以再加以設計的產
品,我們生活週遭存在很多經過文化累積而成的物品,但是人卻把它視為
一個理所當然,但也就是因為這些東西與人的五感接觸頻繁,在嘗試以另
一種感覺去面對、呈現,它的新意自然而然會比一個純粹高科技商品給人
的感覺還要大,「RE-DESIGN」就是這樣而誕生。就字面上即為重新設
計的意思,就像第一段提到的替用品再造二春,製造另一種感官的可能性
(也就是情感建築想法),而作者在2000年籌備了 RE-DESIGN 21世紀
日常用品再造展,邀請32位來自日本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共同為週遭物品
進行「再設計」,在歷史上經過千錘百鍊的的成熟設計裡面,加入新的設
計概念。

1、紙管建築師坂茂設計的四角型衛生紙:用來提醒節約不浪費、節省收
納空間的案例。
2、建築師隈研吾的蟑螂屋:改變人對於殺蟑螂的感覺,讓殺蟑屋形式變
  為流動性的管子,在管子入口有擦腳處,可以把蟑螂油脂抹去,最後
  蟑螂會被這捕蟑器的黏著劑黏住,無法動彈而餓死。
3、照明設計師面出薰的火柴:將最初"火"的概念回歸於大自然,將「自
  然、火、人」共同串聯在一起,加強了火柴在日常生活中的象徵意義。
4、產品設計師深澤直人的茶包:透過Affordance理論方式設計,由消費
  者下意識的形為去做出發點,將茶包把手顏色設定為紅茶沖泡後的顏
  色,再由使用者決定是要泡的濃或淡一點;再來還有木偶形狀的茶包
  ,在放入與茶包膨脹搖晃時,都有種在操控木偶的感覺。



什麼是Affordance呢?這個詞是心理學家J.J.Gibson發明的,意思是某種現
象的造成與環境的關係的想法,例如「站立」必須在重力與反作用力點(地
面)兩者皆有的情況下才成立;又或著有一些東西一開始並不是被設計出
來放飲料,只是你剛好把飲料放在上面,因為那個東西的高度或平面給予
你好像能放飲料在上面的感覺。

再講到「情感建築想法」,情感建築想法就是設計師會在腦中腦補一個情報
建築,而建材就是經由各種感官得到的刺激去建構的,而這些資訊在收訊者
的腦中就會組合成為「印象」,總之,設計師就是利用這點特性,在作品上
企圖放入這些印象,來去喚醒使用者五感的記憶。

舉例:1998長野奧林匹克開幕、閉幕的節目冊設計,就是以「冬天的奧林匹
克」做為主軸,期待讓前來的貴賓留下美好的印象,讓所有的參觀者都能對
開、閉幕儀式有深刻體會,所以覆蓋了一層「雪」在紙上面,而文字部分則
是凹陷進去的如踩在雪地裡面一樣,當然在來賓摸到這本冊子,腦中與雪接
觸的印象就會浮現,或著這種觸覺與視覺,會建構在他們的記憶裡面,這就
是利用了「情感建構法」特點來去設計的。

這本書講了很多,後面還有一部分我沒有看完,但是感覺非常精采,原研哉
先生讓許多不同領域的設計師以不同的可能性去發揮他們的長才,受益良多
,雖然RE-DESIGN已經是10年前的構想了,但是經過了設計的一個循環後
,在這個時代這個話題依然有它的魅力,也或許低碳的環保趨勢也能架構在
重新設計上面。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心得報告

<泰國人憑什麼> 麥浩斯出版
創意慢活
泰國美學產業價值的源頭












這本書主要介紹內容是泰國如何從金融風暴之下崛起,如何改變當地人與環境的連結,如何創造出屬於自己民族特質的生活和設計。
近年來泰國時尚、設計產業蓬勃,當地政府產業政策,金融風暴後,無法再用傳統低廉勞力,將資源投注創意及設計,以此勝出。2004年開始的「時尚曼谷城市計劃」,試圖讓曼谷成為亞洲的米蘭。泰國人在金融風暴後,逐漸起死回生的關鍵就是:慢活。
“重新定義泰國現代設計風格”,Udom Udomsrianan與他的手工編織傢俱成為新泰豐的重要指標,它結合了自然的感知,Udom以雕塑的眼光來創作,以各種素材的混搭創造出衝突卻具有趣味的作品,而且主要有些看似柔軟但實際卻堅硬無比。除了材料上的運用讓人有不同的驚喜外,跳脫有規定的造型創作法則更是受到矚目的原因。『以往重複出現的那種方正傳統坐椅讓我感到無趣,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帶給人們會心一笑』,Udom的作品就是泰國現代設計標之一,極簡、時髦且兼具功能性。
























另外一個介紹是“把溫度織進作品”,來自大地田野間清邁出身的Suwan Kongkhunthien,將布袋蓮莖蔓曬乾廢物利用,乾燥後的布袋蓮藤蔓特有彈性,與輕撫時帶給指尖的的獨特感覺,進而掀起在亞洲設計產業的風潮。如Suwan自己所言,『唯有將情感、專注與溫度織進坐品中,才能感動坐椅子的人!』







泰式風格的設計就是源自於泰國文化的根源,近幾年的泰國不斷吸收西方的特色文化,長時間吸收不同種族而衍伸出自己的風格文化,正反映在藝術與設計的表現上,轉變重新詮釋了所謂本土文化與泰式風格。


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心得分享---搖籃到搖籃

【搖籃到搖籃】
為了響應綠色設計及低碳設計等近年設計趨勢中所提倡的新思維,這次分享的讀書心得正式有關低碳生活的智慧與應用。現今的生活不管在食衣住行各方面都離不開設計,設計的產品充次著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然而大量的產品開發、銷售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對環境所造成的負擔與危害。換而言之,在我們享受設計對生活帶來福利的同時,我們正危害著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環境,就像是自掘墳墓般,有朝一日大自然的資源消耗殆盡,最直接嚐到後果的正是自認為主宰一切的人們。

本書以「好的設計就像大自然,沒有浪費這回事!」為中心思想,以櫻花樹生生不息的生態循環作為比擬,櫻花樹從盛開花朵到凋零枯萎的這段期間,所有的枯枝、落葉、落花都再度回到土壤成為養分,而後再培育出新的花朵和果實。相對而言,現代工業設計的目標中,既不考慮維護自然界系統的正常運轉,也並未察覺自然界中複雜、微妙的相互聯繫,今日我們的工業基礎設計思維還是以注重生產產品,講求快速、廉價的送到消費者的手裡,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許多產品危害健康的例子如雨後春筍般一一浮現:產品上有毒物質的含量超標、超標的有毒物質有致癌的可能性、使用特定產品長時間下會導致慢性疾病的發生….等等,由於人類講求高效率升產、高利潤的方式,導致自然資源不斷枯竭,不僅無法造就安全無虞的生活環境,也埋沒了設計產品可能帶來的附加價值。

因此作者提出了「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思維,我們對於環境的負面影響已既成事實,我們所要思考並付諸實行的,不再是如何減少對環境的汙染、如何減少資源的浪費、如何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其最好辦法,不是更多的回收,而是更少的生產和處置,讓設計的思維回到源頭去想,如何在一開始的設計就能夠顧及到產品使用的週期具有生生不息的循環利用功能。接下來作者舉了從工業生產到日常生活製造中,可能的設計方法及目標。

透過作者闡述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思維,我理解到了若要落實低碳設計,在設計一項產品時,我們不僅需要考慮製造的過程中可能消耗的能源成本,例如去除過度繁複的包裝,可以減少製造時開模所要耗費的能源;物體體積縮小,可以減少運送途中所消耗的空間,亦可增加負載量;設計的產品再利用性及附加價值的提升,若產品面臨汰舊換新,丟棄時因為可被生物分解的材質完全回歸自然不造成負擔;產品需要回收時不一定只能降級為較低等產品,可用作其他高品質產品或是替代品…..等等。若依循此種設計理念,就像作者所提倡的:「東西得以不斷的推陳出新,將舊有的完全回收製造新一帶的產品」,我們所設計的產品同時滿足了消費者的渴望,也顧及到了消費者的健康,更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對環境盡的每一分努力,實質上也會回饋到我們自己及千千萬萬個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