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號屏東校外參觀事宜
12點半在綜宿車棚集合
大家不要忘記了唷
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非設計不生活》
《非設計不生活》/ 鈴木 綠著/ 馬可孛羅文化/ 2006出版
非設計不生活一書,解讀著北歐頂尖設計師的設計美學,作者身赴北歐親訪了二十八位活耀於設計界的設計師和建築師,用這二十八位優秀的設計的案例,希望能帶領讀者理解北歐設計成功的秘密。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介紹著北歐的三個國家,第一部分是瑞典,作者認為在年輕的設計群中,實力最雄厚的就屬瑞典了,他認為也許是因為二十世紀中期瑞典被尊為大師的設計師 很少,所以現在這些有活力又有才華的設計師因此擁有許多可以發揮的機會。這當中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設計師畢勇.達爾斯特隆,和大多數的設計師極為不同的,是這位現在活躍的平面設計師和工業設計師居然沒有過設計教育,完全都是靠自修自學成師,作者將他與同樣有此背景的安藤忠雄相比。
第二個部分介紹的是丹麥,作者認為跟前述的瑞典比起來,丹麥的年輕設計師受到相對較多的限制,因為像保羅.凱羅爾姆等等的大師輩岀,他們的作品在各地的市場也很受歡迎。而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介紹的是芬蘭,對於芬蘭的設計師,作者以「天才般的發想開創出自己獨特之路、勇氣十足」讚美之,他認為芬蘭和丹麥一樣,二十世紀都出了很多有名的大師,不同的是那些讓年輕人望其項背大師和新人雙方都有很活躍的空間,不過市場卻不大。
每個部分的結尾,都有寫著推薦的景點與商家,這並不是一本旅遊圖書,那位什麼要做此介紹呢?其實,他主要是在介紹這些店內所陳列的設計風格或者一些較為特殊的設計品以及一些設計品牌。作者在後記中有提到「這本書由對二十八位設計師的訪談以及照片所構成」,誠如他所說,本書有著不少的圖片,讓讀者有機會看到設計師的作品及其設計風格,將其創意工場帶到讀者的眼前,不會只是紙上談兵,同時也因為作者透過親自訪談以及對許多的設計師本來就或多或少的有些熟識,因此書中寫者不少設計師的養成過程、創作及其生活態度,當然也有不少私底下險為人知的一面。
對於北歐設計我最熟悉的莫過於「宜家家居」,北歐的設計風格,洋溢著一種極簡的味道,
本書介紹的都是當今嶄露頭角年輕一輩的設計師,讓我想到李白有一句話:「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在每一個部分的第一頁,作者都將這些設計師與前一輩的大師或者所處的環境稍做比較,更以「新人」稱之,作者認為這些新人加入了近未來感的最新作品符合二十一世紀風格的設計,在以前的北歐除了瑞典之外新人非常不容易出頭,1997年以後卻搭上了時代的極簡主義風潮,使北歐的設計師突然成為歐洲第一線的設計師,我想,這正說明了在逆境下,相信自己並努力出頭的道理。
非設計不生活一書,解讀著北歐頂尖設計師的設計美學,作者身赴北歐親訪了二十八位活耀於設計界的設計師和建築師,用這二十八位優秀的設計的案例,希望能帶領讀者理解北歐設計成功的秘密。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介紹著北歐的三個國家,第一部分是瑞典,作者認為在年輕的設計群中,實力最雄厚的就屬瑞典了,他認為也許是因為二十世紀中期瑞典被尊為大師的設計師 很少,所以現在這些有活力又有才華的設計師因此擁有許多可以發揮的機會。這當中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設計師畢勇.達爾斯特隆,和大多數的設計師極為不同的,是這位現在活躍的平面設計師和工業設計師居然沒有過設計教育,完全都是靠自修自學成師,作者將他與同樣有此背景的安藤忠雄相比。
第二個部分介紹的是丹麥,作者認為跟前述的瑞典比起來,丹麥的年輕設計師受到相對較多的限制,因為像保羅.凱羅爾姆等等的大師輩岀,他們的作品在各地的市場也很受歡迎。而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介紹的是芬蘭,對於芬蘭的設計師,作者以「天才般的發想開創出自己獨特之路、勇氣十足」讚美之,他認為芬蘭和丹麥一樣,二十世紀都出了很多有名的大師,不同的是那些讓年輕人望其項背大師和新人雙方都有很活躍的空間,不過市場卻不大。
每個部分的結尾,都有寫著推薦的景點與商家,這並不是一本旅遊圖書,那位什麼要做此介紹呢?其實,他主要是在介紹這些店內所陳列的設計風格或者一些較為特殊的設計品以及一些設計品牌。作者在後記中有提到「這本書由對二十八位設計師的訪談以及照片所構成」,誠如他所說,本書有著不少的圖片,讓讀者有機會看到設計師的作品及其設計風格,將其創意工場帶到讀者的眼前,不會只是紙上談兵,同時也因為作者透過親自訪談以及對許多的設計師本來就或多或少的有些熟識,因此書中寫者不少設計師的養成過程、創作及其生活態度,當然也有不少私底下險為人知的一面。
對於北歐設計我最熟悉的莫過於「宜家家居」,北歐的設計風格,洋溢著一種極簡的味道,
本書介紹的都是當今嶄露頭角年輕一輩的設計師,讓我想到李白有一句話:「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在每一個部分的第一頁,作者都將這些設計師與前一輩的大師或者所處的環境稍做比較,更以「新人」稱之,作者認為這些新人加入了近未來感的最新作品符合二十一世紀風格的設計,在以前的北歐除了瑞典之外新人非常不容易出頭,1997年以後卻搭上了時代的極簡主義風潮,使北歐的設計師突然成為歐洲第一線的設計師,我想,這正說明了在逆境下,相信自己並努力出頭的道理。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泰有創意》/魏雅娟/2009
《泰有創意》/魏雅娟/2009/三采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基本上這本書將旅遊與設計結合,泰國人的生活、態度與他們的設計都息息相關,充滿著濃濃道地的人文氣息,讓我也想去泰國一探究竟了…
這本書主要分六個PART,首先介紹是五個不同專業領域的設計師如何編織他們的夢想,以及他們製作的成功案子,發現他們共通的點都從最原始出發,運用當地原始的素材做為發想,將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那種自由自在、與大自然相處的經驗融入設計美學裡,裡頭印象深刻的是有個當地設計師Udom,他設計一款用水草編織而成的石頭形狀椅子,當作者問他這椅子坐起來舒適嗎,他回答:「的確比其他椅子不舒服,但會使人彷彿置身在大自然裡頭,坐在石頭上,或山坡上的那種感覺。」為什麼我們看泰國的物品讓人有感覺,我想這就是其中的原因吧!
第二部分是介紹當地的公共空間與展覽,雖然他們並沒有像鳥巢、水立方那種現代建築,但不管在小巷子裡、普通的一家餐廳,都能發現處處都是設計隱藏在其中,其中有一篇他介紹的TCDC─泰國創意與設計中心,裡頭有一座全亞洲最大的設計資料圖書館,採會員制圖書館,外國人可憑護照免費參觀一次,圖書館裡面的椅子、桌子都是名設計師的設計,像Arne Jacobsen設計的Egg蛋椅、Le Corbusier科比意設計的LC3、LC4等,深刻體會到設計讓生活更美好的感覺。


第三部分則介紹曼谷的特色,這部份就比較偏向旅遊。第四部分介紹15家特色旅店,「放鬆+時尚=泰生活」是我看完這幾間旅店後的感想,不管是旅店主人追求的家的感覺,或是想呈現超現實主義的裝飾風格,到最後所散發的都是濃濃的泰式風味。其中一間Phra Nakorn Norn Len飯店,他獲得旅遊網站評比為泰國的一名的飯店,第二名是五星級的半島飯店;他既沒有電視、電冰箱,還全面禁菸,但他可以讓旅客找回生活最原始的單純,令人有放空的滿足感,正是許多旅人嚮往及渴望的心靈追求。
第五第六的部分分別是介紹餐廳及生活設計好店,有西式、中式風格,也有歐式、皇室建築改良而成的商店等,不管外來文化多麼多元多變,還是逐漸融入泰國濃厚的人文氣息及散發的慢活品味。
泰國,讓人好奇!
基本上這本書將旅遊與設計結合,泰國人的生活、態度與他們的設計都息息相關,充滿著濃濃道地的人文氣息,讓我也想去泰國一探究竟了…
這本書主要分六個PART,首先介紹是五個不同專業領域的設計師如何編織他們的夢想,以及他們製作的成功案子,發現他們共通的點都從最原始出發,運用當地原始的素材做為發想,將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那種自由自在、與大自然相處的經驗融入設計美學裡,裡頭印象深刻的是有個當地設計師Udom,他設計一款用水草編織而成的石頭形狀椅子,當作者問他這椅子坐起來舒適嗎,他回答:「的確比其他椅子不舒服,但會使人彷彿置身在大自然裡頭,坐在石頭上,或山坡上的那種感覺。」為什麼我們看泰國的物品讓人有感覺,我想這就是其中的原因吧!
第二部分是介紹當地的公共空間與展覽,雖然他們並沒有像鳥巢、水立方那種現代建築,但不管在小巷子裡、普通的一家餐廳,都能發現處處都是設計隱藏在其中,其中有一篇他介紹的TCDC─泰國創意與設計中心,裡頭有一座全亞洲最大的設計資料圖書館,採會員制圖書館,外國人可憑護照免費參觀一次,圖書館裡面的椅子、桌子都是名設計師的設計,像Arne Jacobsen設計的Egg蛋椅、Le Corbusier科比意設計的LC3、LC4等,深刻體會到設計讓生活更美好的感覺。


第三部分則介紹曼谷的特色,這部份就比較偏向旅遊。第四部分介紹15家特色旅店,「放鬆+時尚=泰生活」是我看完這幾間旅店後的感想,不管是旅店主人追求的家的感覺,或是想呈現超現實主義的裝飾風格,到最後所散發的都是濃濃的泰式風味。其中一間Phra Nakorn Norn Len飯店,他獲得旅遊網站評比為泰國的一名的飯店,第二名是五星級的半島飯店;他既沒有電視、電冰箱,還全面禁菸,但他可以讓旅客找回生活最原始的單純,令人有放空的滿足感,正是許多旅人嚮往及渴望的心靈追求。
第五第六的部分分別是介紹餐廳及生活設計好店,有西式、中式風格,也有歐式、皇室建築改良而成的商店等,不管外來文化多麼多元多變,還是逐漸融入泰國濃厚的人文氣息及散發的慢活品味。
泰國,讓人好奇!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2010/10/14 上課內容
下周上課地點在圖資
老師說:請各位報告這幾週的進度與做了那些事情,請各位認真準備
讀書會的報告順序為:小慧→橘子→格格→嘴嘴→小米→蚯蚓
麻煩下一位橘子準備一下囉
如果還有人沒寄行事曆給老師的,也麻煩請快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讀書會 2010/10/05
瑞士設計-精準的優雅生活美學
這次我所看的這本書其重點就是在講述瑞士設計,而在看完這本書的同時,我也發現我們平常所參考或找尋的圖文資料或案例分析等..其實有好多都出自於瑞士的設計師作品,例如:王橘子與劉小米所要做的水泥紙漿椅設計,在這本書中就有提到兩三個大師的作品與說明,其中我想推薦他們一個新材質是Adrien Roveron所坐的椅子,他是利用伐木與家具製作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木削,結合熱塑壓模技巧,也成為瑞士當代的色設設計經典代表。



而此本書的內容可以分三大部分,分別為第一經典設計大師的簡介與作品介紹;第二為介紹蘇黎世設計博物館、瑞士境內各所藝術大學,我認為他介紹的還蠻詳細,對有想出國深造的同學們,是一本很好的參考資料;第三部分為本書的重點部分,其中他又細分為四大項 : 1.家具設計 2.工業設計 3.時尚設計 4.平面設計,其中我也發現瑞士設計的幾項重點設計走向,講求實用性、造型儉約設計、鋼管結構、色彩簡單(木材原色)、富趣味性,強調造型與功能上的彈性。除了精準,生活,更是瑞士設計的主要訴求。
瑞士也是個相當推從綠色設計的國家,在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他們想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的感覺。如:Willy Guhl為物資匱乏的戰後環境設計用料少、製作簡單的且耐用的家具,此現象就是現在的設計公司或設計師本身都會推廣一項訴求,那就是以拆裝方便自如又可方便運送的平民化家具設計,藉以增加運送的量與效率,以達到減炭環保的議題,而這項概念也衍生成日後lKEA等當代設計品牌所遵行的「組裝家具」(flat-packed furniture)創作原則有一曲同工之妙,我想這也就是最近曾梓峰教授上課時常常說的低碳設計。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關鍵設計報告 8.9.10
非常抱歉之前一直沒有網路可以使用 這兩天電腦又有點問題 本來答應老師星期四晚上會po上來的
在關鍵設計報告本書裡,我所閱讀的是「多重感應與多媒體」「未來與另類現代」「人們的創作坐原型」這三章,這本書探討了很多我平時較少接觸到的設計議題,本書作者著重於互動設計的介紹,因此在設計與現代科技的結合上著墨不少。
首先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多重感應與多媒體」這一章的心得,這個章節於一開始便提到一個觀念,人有五種感官,但很可惜的是,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電腦和我們之間的聯繫,即使是在視覺顯示日亦的提升之下,我們與電腦之間的互動仍然只有視覺、聽覺以及只能透過滑鼠鍵盤操作的觸覺,在味覺及嗅覺上則完全還處於零發展的狀態。
一開始看到這裡,其實有些納悶,因為我認為要讓電腦發展出嗅覺和味覺的可能性也差不多極近於零,但看完之後發現,在生活中如果不試著站在那些「不可能」的角度與地方思考,那麼少了這些天馬行空的假想,這些東西就真的很難有機會被創造了,舉個例子來說,現在電話非常的普遍,然而當年的孔子應該也很難想像只要透過一條線便可以和十萬八千里以外的君主溝通吧!何況現在的手機的發行連「線」都不需要了!所以透過電腦達成嗅覺與味覺的互動真的不可能實現嗎?有這些不斷的看見並解決問題來滿足人類需求的設計師存在,在無可預知的未來,似乎一切都還很難說。
這個章節主要探討的,其實是互動設計邁向多重感應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從多媒體身上取得優勢,裡面介紹了可感知位元以及許多有趣的互動設計,淡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則是他提到許多我以前不曾思考的問題,例如作者舉例『算盤』是個有形體,既摸的到也可以直接操作,操作與控制很自然的融合,這與數位領域的圖像使用者介面有個很大差異。而在本章節後段也有提到知覺理論學家吉普生所提出的「功效賦予認知」,作者在當中寫到,讓人們感覺介面像是一個實體環境,而不是透過指令運作的對話模擬器,讓人們很快的能從影像了解整個操作程序,就像是在實體環境操作一樣。因此我認為,怎麼樣把無形體的數位世界的可感知訊息提升到像對有型體的那般,似乎也是追求多重感應的目的之一。
「而不是只能擁有那些看似因應生活需求,實際上卻製造出更多煩惱的產品」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在「未來與另類現代」,唐肯與瑞比提出了功能性之外他們更希望能在情緒與心理上滿足消費者,他們的主張是要以更豐富的美學體現,為僅著重於實用功能的發展帶來改變。他們所研究的是「複雜的的愉悅感」,想要在產品上創造出與閱讀一本書或看一部電影所感受到的那種情緒感受。約翰.前田創造出「簡單」這個專題,他認為科技應該是要讓我們的生活變的更簡單,但是事實卻不然,他覺得當今的數位配備都太過複雜了,因此他開發出了一些基礎簡單設計簡化的編輯軟體,並且希望可以讓學校免費使用,因為他希望藉此協助孩子發展藝術家與設計師應具備的創意技巧。本章節最後一位受訪者曆本純一是sony互動實驗室的總監,他發明了一個「選取/丟」的功能,這是一個類似剪/貼的功能,可以讓人們最直接的把一個平台上的資料轉到另一個平台上,這個功能比用隨身牒做轉存的動作更為快速,只用一支筆點擊,並可以很快的在不同的電腦上出現相同的資料,大大的提升了需同時使用不同電腦工作的效率。
而在最後一個章節「人們的創作坐原型」中,大部分詮釋著作者對於互動設計的觀感,以及關於設計的發展步驟,一開始便提到了什麼是設計、設計的核心技巧,當中也提到了設計系學生專題製作時的評論重點等等,在後段作者也以全新的產品和既有的產品新版本設計相互對照,提出互動設計的個人建議。而我覺得他在內隱知識的部分說的很有道理,當設計師理出了方向有了想法,但就如同冰山一角,外顯知識只不過如同顯露出來的那一小部分,需要透過執行來善加探索和開發那大部分隱藏在水面之下的「內隱知識』。也許也正因為如此,原型的創作才更顯得重要,唯有透過不斷的執行測試,在一個又一個的原型創作中改良,雖然這勢必會面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我相信,只要秉持著越早發現越早治療理念,及早做出原型並且重複測試的好處,就是可以及早的確定所設計出來的品是否合宜。
老實說,一開始閱讀本書時花費了不少的力氣,書中提到不少關於科技以及程式設計的案例,有許多的專有名詞讓在這方面涉獵不深的我讀起來有點吃力,常常對作者的解釋一讀再讀才有辦法理解,但讀完之後發現,其實他給了我很多不一樣的思考角度以及對既有現象的反思,當設計遇上科技,也許正因為這是一個以往的我一直鮮少去注意的領域,所以在閱讀之後開拓了許多以往所未曾見識過的視野。
在關鍵設計報告本書裡,我所閱讀的是「多重感應與多媒體」「未來與另類現代」「人們的創作坐原型」這三章,這本書探討了很多我平時較少接觸到的設計議題,本書作者著重於互動設計的介紹,因此在設計與現代科技的結合上著墨不少。
首先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多重感應與多媒體」這一章的心得,這個章節於一開始便提到一個觀念,人有五種感官,但很可惜的是,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電腦和我們之間的聯繫,即使是在視覺顯示日亦的提升之下,我們與電腦之間的互動仍然只有視覺、聽覺以及只能透過滑鼠鍵盤操作的觸覺,在味覺及嗅覺上則完全還處於零發展的狀態。
一開始看到這裡,其實有些納悶,因為我認為要讓電腦發展出嗅覺和味覺的可能性也差不多極近於零,但看完之後發現,在生活中如果不試著站在那些「不可能」的角度與地方思考,那麼少了這些天馬行空的假想,這些東西就真的很難有機會被創造了,舉個例子來說,現在電話非常的普遍,然而當年的孔子應該也很難想像只要透過一條線便可以和十萬八千里以外的君主溝通吧!何況現在的手機的發行連「線」都不需要了!所以透過電腦達成嗅覺與味覺的互動真的不可能實現嗎?有這些不斷的看見並解決問題來滿足人類需求的設計師存在,在無可預知的未來,似乎一切都還很難說。
這個章節主要探討的,其實是互動設計邁向多重感應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從多媒體身上取得優勢,裡面介紹了可感知位元以及許多有趣的互動設計,淡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則是他提到許多我以前不曾思考的問題,例如作者舉例『算盤』是個有形體,既摸的到也可以直接操作,操作與控制很自然的融合,這與數位領域的圖像使用者介面有個很大差異。而在本章節後段也有提到知覺理論學家吉普生所提出的「功效賦予認知」,作者在當中寫到,讓人們感覺介面像是一個實體環境,而不是透過指令運作的對話模擬器,讓人們很快的能從影像了解整個操作程序,就像是在實體環境操作一樣。因此我認為,怎麼樣把無形體的數位世界的可感知訊息提升到像對有型體的那般,似乎也是追求多重感應的目的之一。
「而不是只能擁有那些看似因應生活需求,實際上卻製造出更多煩惱的產品」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在「未來與另類現代」,唐肯與瑞比提出了功能性之外他們更希望能在情緒與心理上滿足消費者,他們的主張是要以更豐富的美學體現,為僅著重於實用功能的發展帶來改變。他們所研究的是「複雜的的愉悅感」,想要在產品上創造出與閱讀一本書或看一部電影所感受到的那種情緒感受。約翰.前田創造出「簡單」這個專題,他認為科技應該是要讓我們的生活變的更簡單,但是事實卻不然,他覺得當今的數位配備都太過複雜了,因此他開發出了一些基礎簡單設計簡化的編輯軟體,並且希望可以讓學校免費使用,因為他希望藉此協助孩子發展藝術家與設計師應具備的創意技巧。本章節最後一位受訪者曆本純一是sony互動實驗室的總監,他發明了一個「選取/丟」的功能,這是一個類似剪/貼的功能,可以讓人們最直接的把一個平台上的資料轉到另一個平台上,這個功能比用隨身牒做轉存的動作更為快速,只用一支筆點擊,並可以很快的在不同的電腦上出現相同的資料,大大的提升了需同時使用不同電腦工作的效率。
而在最後一個章節「人們的創作坐原型」中,大部分詮釋著作者對於互動設計的觀感,以及關於設計的發展步驟,一開始便提到了什麼是設計、設計的核心技巧,當中也提到了設計系學生專題製作時的評論重點等等,在後段作者也以全新的產品和既有的產品新版本設計相互對照,提出互動設計的個人建議。而我覺得他在內隱知識的部分說的很有道理,當設計師理出了方向有了想法,但就如同冰山一角,外顯知識只不過如同顯露出來的那一小部分,需要透過執行來善加探索和開發那大部分隱藏在水面之下的「內隱知識』。也許也正因為如此,原型的創作才更顯得重要,唯有透過不斷的執行測試,在一個又一個的原型創作中改良,雖然這勢必會面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我相信,只要秉持著越早發現越早治療理念,及早做出原型並且重複測試的好處,就是可以及早的確定所設計出來的品是否合宜。
老實說,一開始閱讀本書時花費了不少的力氣,書中提到不少關於科技以及程式設計的案例,有許多的專有名詞讓在這方面涉獵不深的我讀起來有點吃力,常常對作者的解釋一讀再讀才有辦法理解,但讀完之後發現,其實他給了我很多不一樣的思考角度以及對既有現象的反思,當設計遇上科技,也許正因為這是一個以往的我一直鮮少去注意的領域,所以在閱讀之後開拓了許多以往所未曾見識過的視野。
訂閱:
文章 (Atom)